匈牙利國家歌劇院上演威爾第的《安魂曲》

Alice Lange Alice Lange

匈牙利國家歌劇院很榮幸將呈現 Ádám Tulassay 對威爾第 Requiem 的全新詮釋,這部舞台劇將由匈牙利傑出的獨奏家 Andrea Brassói-Jőrös、Andrea Szántó、István Kovácsházi 和 Krisztián Cser 演出。在指揮家 Péter Dobszay 的指揮下,匈牙利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與合唱團將為觀眾帶來栩栩如生的音樂演出。

Hans von Bülow 常常引用他的評論,將威爾第的《安魂曲》稱為「穿著教會服裝的歌劇」,這句話恰當地捕捉到人們普遍的看法:儘管威爾第的《安魂曲》以天主教的禮儀結構和文本為基礎,但它超越了宗教內容,傳達了普遍的哀悼訊息。這部作品致力於表達各種情感,包括威爾第自己的情感,並運用了他在舞台歌劇中熟悉的技巧。作曲家在兩位受人尊敬的同胞逝世後,受到感動而創作了這首葬禮彌撒曲:作曲家 Gioachino Rossini 和詩人 Alessandro Manzoni。威爾第的 Requiem 反映了與悲傷相關的各種情緒,從痛苦、悲傷、憤怒到對審判日的恐懼,最後達到對和平的渴望。這些情緒的傳達具有典型歌劇舞台上的戲劇張力,而非教堂儀式中的戲劇張力。

導演 Ádám Tulassay 是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 (School of Music Hanns Eisler Berlin) 和蘇格蘭銀幕學院 (Screen Academy Scotland) 的校友,他受匈牙利國家歌劇院之托,將這些戲劇性的情緒搬上舞台。圖拉賽於 2019 年在匈牙利國家歌劇院首次執導普契尼的《埃德加》。此次製作威爾第的《安魂曲》,創作團隊(包括佈景設計師 Angéla Csúcs、服裝設計師 Krisztina Lisztopád、編舞 Márton Csuzi、動畫設計師 Zsombor Czeglédi、燈光設計師 Tamás Pillinger)精心打造的視覺詮釋,靈感來自於弗里茨-朗的經典電影《大都會》。這個概念將死亡描繪成生命的缺失,將威爾第作品的各個樂章詮釋為一系列充滿情感的場景,透過由 Andrea Brassói-Jőrös 演出的女高音的視角來觀看,以及她對死亡和審判日的思考。

威爾第的《安魂曲》繼 1874 年成功全球首演後,一年後在匈牙利國家劇院首演,由 Sándor Erkel 擔任指揮。1903 年由 Sergio Failoni 指揮在歌劇院首演,1930 年起成為萬靈節前後的主要曲目。共產政權上台後,此傳統曾一度中斷,但 1964 年為紀念 Mihály Székely 而重新演出,逐漸在曲目中建立地位。1991 年恢復在萬靈節前後演出《安魂曲》的慣例。

繼 2024 年 11 月 2 日首演之後,威爾第的《安魂曲》還將於 11 月 3 日、10 日和 15 日在布達佩斯歌劇院上演,讓觀眾有多次機會體驗這部淒美而震撼的作品。

分享本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