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哈迪:從堅毅到全球巨星

2023-09-03 14:43
Tom Hardy
Tom Hardy in Mad Max: Fury Road (2015)

愛德華·湯瑪斯·哈迪(Edward Thomas Hardy),1977 年 9 月 15 日出生於倫敦漢默史密斯,是同世代演員中最具實力且最引人注目的演員之一。哈迪以其強烈的銀幕形象、卓越的表演彈性以及時常令人震驚的身體轉變而聞名,無論在獨立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中,他都開創了一條獨特的道路。然而,他的旅程絕非一帆風順。從在倫敦郊區度過的充滿毒癮和犯罪的動盪青春期,到後來獲得評論界的讚譽,贏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和英國電影學院獎,他展現出的韌性,就如同他任何一個銀幕角色般迷人。本文旨在探索這位扮演無數角色的人物背後的真實面貌,一個由他的陰暗面和不可否認的明星光環共同定義的人物。

早年生活:倫敦的陰影與火花

哈迪在倫敦東辛區一個充滿創意的家庭中長大,是家中的獨子。他的母親安妮(Anne Barrett)是愛爾蘭裔的藝術家和畫家,而他的父親愛德華·「奇普斯」·哈迪(Edward “Chips” Hardy)則是一位小說家和喜劇作家。儘管背景看似充滿支持且優渥,哈迪的青春期卻充滿了困難。他曾就讀於塔屋學校(Tower House School)、里德學校(Reed’s School)和達夫米勒第六學級學院(Duff Miller Sixth Form College),但求學過程卻因麻煩不斷而中斷;他曾被學校開除,並一度因偷開車且持有槍枝而被捕。

更嚴重的是,他的青少年時期和二十歲出頭的歲月,被嚴重的犯罪行為、酗酒以及對快克古柯鹼的成癮問題所籠罩。這段自我毀滅的時期與他的成長背景和看似唾手可得的機會形成鮮明對比,為他後來深刻的掙扎與最終康復的故事埋下了伏筆,這也無疑地影響了他的生活,以及他賦予某些角色的深度。在這段混亂時期中,他也曾短暫接觸鎂光燈。21 歲時,哈迪在 1998 年贏得了電視競賽節目《The Big Breakfast》的「尋找超級男模」(Find Me a Supermodel)單元,並與 Models 1 模特兒經紀公司簽訂了短期合約。

找到舞台:戲劇學校與早期角色

為了尋找不同的道路,哈迪轉向表演,先在里奇蒙戲劇學校(Richmond Drama School)接受正規訓練,之後進入著名的倫敦戲劇中心(Drama Centre London),該中心隸屬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在以嚴格著稱的戲劇中心,他與未來的明星麥可·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一同磨練演技,據哈迪所說,他認為法斯賓達是他們班上最優秀的演員。

然而,他在戲劇學校的時間被縮短了。在一個關鍵的職業轉捩點,哈迪獲得了在備受讚譽的 HBO/BBC 二戰迷你影集《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 2001)中飾演美國陸軍士兵約翰·強諾維(John Janovec)的機會。這次備受矚目的電視處女秀成為了他事業的重要跳板。他為了接演這個角色而提早離開戲劇中心,這次曝光直接為他帶來了在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執導的緊張戰爭驚悚片《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 2001)中的電影處女作機會。

幾乎緊接著,他又獲得了另一個重要角色,在《星際爭霸戰X:星戰啟示錄》(Star Trek: Nemesis, 2002)中與派崔克·史都華(Patrick Stewart)演對手戲,飾演尚路克·畢凱艦長(Captain Jean-Luc Picard)的複製人、主要反派 Praetor Shinzon。雖然這是一個重要的機會,但據報導,他在拍攝《星戰啟示錄》期間相當孤立,這或許受到了當時仍困擾他的毒癮問題的影響。與此同時,哈迪也展現了他當時多樣的創作興趣,曾在 1999 年以「Tommy No 1」為名,與朋友愛德華·崔西(Edward Tracy,「Eddie Too Tall」)錄製了一張未發行的嘻哈混音帶。

戒癮、舞台讚譽與聲名鵲起 (2003-2009)

《星際爭霸戰X:星戰啟示錄》之後的時期標誌著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哈迪尋求戒癮治療,並在 2003 年左右成功戒除,此後一直保持清醒。他曾公開承認,與毒癮的鬥爭是他與製片人莎拉·沃德(Sarah Ward)第一段婚姻(1999-2004)結束的原因之一。

以全新的專注力重返工作崗位後,哈迪在倫敦舞台上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力。他憑藉在舞台劇《Blood》和《在阿拉伯,我們都會是國王》(In Arabia We’d All Be Kings)中的演出,於 2003 年榮獲倫敦標準晚報劇院獎(London Evening Standard Theatre Award)的傑出新人獎。他亦因在《在阿拉伯,我們都會是國王》中的角色,於 2004 年獲得勞倫斯·奧立佛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的最有前途新人提名,展現了他在銀幕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對劇場藝術的投入。

在這些年間,他繼續累積電視作品履歷,扮演了多個引人注目的角色,包括在 BBC 迷你影集《童貞女王》(The Virgin Queen, 2005)中飾演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的童年好友羅伯特·達德利(Robert Dudley),在 2007 年改編的《孤雛淚》(Oliver Twist)中飾演充滿威脅的比爾·賽克斯(Bill Sikes),以及在 BBC Two 戲劇《倒帶人生》(Stuart: A Life Backwards, 2007)中飾演與虐待和毒癮搏鬥的街友斯圖爾特·肖特(Stuart Shorter),後者為他贏得了首次英國電影學院電視獎(BAFTA Television Award)最佳男主角提名。

在大銀幕上,他在蓋·瑞奇(Guy Ritchie)的《搖滾黑幫》(RocknRolla, 2008)中飾演同性戀黑幫成員「帥哥巴布」(Handsome Bob)。然而,真正讓他奠定轉型演員地位的,是他在尼可拉·溫丁·黑芬(Nicolas Winding Refn)執導的《布朗森》(Bronson, 2008)中的角色。為了飾演被稱為「英國最暴力囚犯」、並改名為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的麥可·彼得森(Michael Peterson),哈迪進行了顯著的體型改造,增重約三英石(19 公斤或 42 磅)的肌肉。這個需要大幅增壯的、極度耗費體力的表演,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評論讚譽,並使他獲得英國獨立電影獎(BIFA)最佳男主角獎。《布朗森》確立了哈迪願意為角色大幅改變體型的決心,這成為他沉浸式表演方法的關鍵元素,也是他未來許多角色的標誌。在此期間,他還參演了電視改編版《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 2009)和犯罪劇集《黑道之家》(The Take, 2009)。

好萊塢突破與主流制霸 (2010-至今)

2010 年,哈迪憑藉在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科幻大片《全面啟動》(Inception)中飾演衣著光鮮的「偽裝者」伊姆斯(Eames),搶盡鋒頭,正式登上全球舞台。這個角色為他帶來了廣泛的認可,並可能助他於 2011 年贏得英國電影學院新星獎(BAFTA Rising Star Award)。

隨後,他在《勇者無敵》(Warrior, 2011)中飾演關係疏離的綜合格鬥選手湯米·康倫(Tommy Conlon),再次挑戰體能極限。這個角色要求他增加大量肌肉並接受嚴格的格鬥訓練,進一步鞏固了他以極度身體投入著稱的聲譽。同年,他參演了冷戰驚悚片《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2011),與他的偶像之一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同台飆戲。

哈迪與克里斯多福·諾蘭在《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2)中再度合作,飾演體格魁梧、智力超群的反派班恩(Bane)。這需要另一次重大的體型轉變,增重約 30 磅(13 公斤),並且在電影大部分時間裡都戴著面具表演,依靠肢體語言和他那獨特且備受討論的聲音來傳達角色的威脅感。

他持續產出多元作品,包括禁酒令時期的劇情片《野蠻正義》(Lawless, 2012)、動作喜劇片《特務愛很大》(This Means War, 2012)、他是唯一出現在銀幕上的獨角戲驚悚片《失控》(Locke, 2013),以及犯罪劇情片《錢藏凶機》(The Drop, 2014)。

2015 年,哈迪接替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在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執導、廣受好評的動作鉅作《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中飾演另一個標誌性角色麥斯·洛克坦斯基(Max Rockatansky)。儘管拍攝過程出了名的艱辛,且據報導哈迪與合作女星莎莉·賽隆(Charlize Theron)之間存在摩擦,該片仍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年,他在《金牌黑幫》(Legend)中一人分飾兩角,扮演倫敦惡名昭彰的黑幫兄弟朗尼和瑞基·克雷(Ronnie and Reggie Kray),令人驚艷的雙重表演為他贏得了第二座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為這非凡的一年畫上句點的是,哈迪憑藉在亞歷韓卓·岡薩雷斯·伊納利圖(Alejandro G. Iñárritu)執導、與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合作的《神鬼獵人》(The Revenant)中飾演奸詐的約翰·費茲傑羅(John Fitzgerald),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提名。

哈迪也令人難忘地重返電視螢幕,於 2014 年加入熱門 BBC 影集《浴血黑幫》(Peaky Blinders),飾演魅力十足但性格暴烈的猶太幫派領袖阿爾菲·索羅門斯(Alfie Solomons),這個深受粉絲喜愛的角色他在多季中回歸演出。以其難以預測的能量著稱的哈迪,據說為這個角色帶來了大量的即興表演。

為了進一步展現他在表演之外日益增長的企圖心,哈迪共同創作、共同製作並主演了黑暗、氛圍獨特的時代劇集《禁忌》(Taboo, 2017)。該劇由他與父親奇普斯·哈迪以及《浴血黑幫》的創作者史蒂芬·奈特(Steven Knight)共同開發,哈迪在劇中飾演冒險家詹姆斯·凱撒亞·迪蘭尼(James Keziah Delaney),他回到 1814 年的倫敦尋求復仇。這個項目標誌著哈迪在內容創作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對敘事和製作擁有更大的掌控權,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劇中使用了來自迦納的契維語(Twi)。

接著,哈迪再次進入超級英雄類型電影,這次是索尼的漫威宇宙電影,飾演記者艾迪·布洛克(Eddie Brock)和共生體反英雄《猛毒》(Venom, 2018)。他在續集《猛毒2:血蜘蛛》(Venom: Let There Be Carnage, 2021)和《猛毒最終章:LAST DANCE》(Venom: The Last Dance, 2024)中再次扮演這雙重角色,並在續集中擔任故事發想和製片人,顯示出他對該系列日益深入的參與。他還在漫威影業的《蜘蛛人:無家日》(Spider-Man: No Way Home, 2021)中客串短暫露面(未掛名)。

其他近期值得注意的角色包括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2017),片中他再次大部分時間戴著面具飾演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備受爭議的傳記片《卡彭》(Capone, 2020),飾演這位黑幫老大飽受失智症困擾的最後一年;以及摩托車俱樂部劇情片《摩托黑幫》(The Bikeriders, 2023)。他即將推出的項目包括動作驚悚片《浩劫》(Havoc)、犯罪劇集《MobLand》以及傳聞已久的《瘋狂麥斯:荒漠》(Mad Max: The Wasteland)。

哈迪方法:表演風格、轉變與影響

湯姆·哈迪的表演常被形容為強烈、深思熟慮且極具彈性。他擁有變色龍般的能力,能融入截然不同的角色,經常深入沉浸在角色的生理和心理世界中。他曾談及自己的方法,將其與純粹的方法演技區分開來,但強調了諸如「偽裝」(改變外貌、聲音和口音)和「拚勁」(指所需的動力和投入)等技巧。他也採用一種「對位法」(counterpoint),在強悍的角色中尋找脆弱,在軟弱的角色中尋找力量,始終專注於角色正在積極「做」什麼,而不僅僅是背誦台詞。

他戲劇性的身體轉變是這種沉浸式過程的關鍵組成部分。為《布朗森》、《勇者無敵》和《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大幅增重增肌,以及為《倒帶人生》減重,都是典型的例子。這些不僅僅是外觀上的改變,而是從外而內塑造角色的精心計算的一部分。然而,這種投入也付出了代價。哈迪在訪談中承認,尤其是在他步入四十歲之後,這些快速而極端的身體變化可能已經「損害」了他的身體,讓他感覺「更加痠痛」,並更加意識到他技藝所帶來的長期身體代價。這暗示著在他的藝術承諾與多年來從事如此高強度工作所帶來的身體現實之間存在著一種張力。

哈迪視蓋瑞·歐德曼為重要的影響者和演藝界的「英雄」,並有幸與他在多部電影中合作。他談到會從他欣賞的演員身上吸收元素,但會將其轉化為獨屬於自己的東西。他能夠用最少的對白,甚至在臉部部分或完全被遮擋的情況下(如在《失控》、《敦克爾克大行動》、《瘋狂麥斯:憤怒道》和《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中),傳達複雜的情感和存在感,這是他技巧的另一個標誌。

在評論界,哈迪備受推崇,他的奧斯卡獎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獲獎與提名、多個英國獨立電影獎以及評論家選擇電影獎(Critics’ Choice Movie Award)都證明了這一點。雖然並非每個項目都獲得普遍成功,但他的表演始終以其力量和投入而備受矚目。

銀幕之外:戒癮、家庭與慈善事業

在銀幕之外,哈迪的生活反映了他早年克服逆境的歷程。他自 2003 年以來一直保持清醒,並公開談論過去與毒癮的鬥爭,利用自己的平台讓人們了解相關挑戰。

他的個人生活包括與莎拉·沃德的第一段婚姻(1999-2004)。他與助理導演瑞秋·斯比德(Rachael Speed)育有一子路易斯·湯瑪斯·哈迪(Louis Thomas Hardy),出生於 2008 年。2014 年,他與英國女演員夏洛特·雷利(Charlotte Riley)結婚,兩人是在拍攝《咆哮山莊》時相識。這對夫婦育有兩個孩子,分別出生於 2015 年和 2018 年底;他們以保護孩子隱私著稱,但據報導其中一個兒子名叫佛瑞斯特(Forrest)。

哈迪積極參與慈善工作,通常關注與他自身經歷產生共鳴的事業。他是 Flack Cambridge 的贊助人,該組織透過出版雜誌等方式,幫助劍橋地區的無家可歸者復原。他在主演了描寫無家可歸和毒癮問題的《倒帶人生》後參與其中。他也是王子信託基金(The Prince’s Trust)的大使,這是由國王查爾斯三世創立的英國慈善機構,旨在幫助弱勢年輕人扭轉人生,協助那些在學業、失業或法律方面遇到困難的人。他自身的經歷為他對這些組織的支持增添了真實性和熱情。此外,他與導演羅伯特·迪拉梅爾(Robert Delamere)共同創立的劇團 Shotgun,據報導也有一個針對弱勢群體的拓展計畫。這種持續致力於幫助面臨與他相似挑戰的人們的承諾,突顯了他生命的「鳳凰涅槃」敘事——不僅是從自身的掙扎中崛起,更是積極努力幫助他人從困境中奮起。

為表彰他對戲劇的貢獻,湯姆·哈迪在 2018 年女王生日授勳儀式(Queen’s Birthday Honours)上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除了演藝和慈善事業,他以熱愛狗、練習巴西柔術(他曾參加比賽並獲獎)和卡波耶拉(Capoeira)而聞名,他的右手小指因早年的刀傷而永久彎曲。他還因為輸掉了與《神鬼獵人》和《全面啟動》的合作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的賭注,而紋了一個寫著「Leo Knows All」(李奧知道一切)的刺青,這件事也相當有名。

湯姆·哈迪持久的魅力

湯姆·哈迪在當代電影界佔據著獨特的地位。他既能在具挑戰性的獨立電影中呈現備受好評、細膩入微的表演,也能同時擔綱數十億美元票房的系列大片。他的職業生涯是轉變的證明,不僅體現在他聞名的身體轉變上,也體現在他個人的旅程——從一個與嚴重毒癮搏鬥的困頓青年,蛻變為一位全球敬重的演員、製片人和慈善家。

他在銀幕上的張力,與他對技藝的投入以及探索人性複雜性的意願相匹配,他經常深入探討黑暗或道德模糊的領域。然而,這與他回饋社會的承諾相平衡,他將自身經歷轉化為對面臨逆境者的有意義支持。隨著他繼續接演從即將上映的《猛毒最終章:LAST DANCE》和《浩劫》到可能重返《瘋狂麥斯》荒漠等多元且要求嚴苛的角色,觀眾的期待依然高漲。湯姆·哈迪持久的吸引力在於這種原始才華、艱苦贏得的韌性以及轉化力量的引人入勝的融合,使他成為現代演藝界最迷人的人物之一。

Tom Hardy
Tom Hardy in MobLand (2025)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