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colm Todd
Malcolm Todd. Photo credit: Aidan Cullen

高清鏡頭下的暖男搖滾明星:Malcolm Todd 不僅僅是演算法的夢想

2025-07-19 08:24

在當今這個超高速運轉的現代音樂世界裡,藝人們常常感覺自己非此即彼:要嘛是傳統體系精心打造的產物,要嘛是數位洪流中轉瞬即逝的幻影,其病毒式的傳播力雖強,卻也脆弱易逝。然而,Malcolm Todd 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定律。他無疑是 2020 年代的產物——他的音樂生涯在疫情期間臥室的孤獨中點燃,名聲則被 TikTok 那難以捉摸的演算法推向高潮——但他卻以一種更持久的姿態脫穎而出。他既是 DIY 的音樂巧匠,也是主流廠牌下光芒四射的明星;既能營造 Lo-fi 音樂的私密氛圍,也能掌控座無虛席的萬人體育場。隨著新單曲《Original》的發布,以及備受讚譽的首張專輯《Malcolm Todd》豪華版《Malcolm Todd (Still)》的官宣,Todd 正發出他迄今為止最大膽的宣言。他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明星模式,建立在數位時代的嫻熟、極致的真實和拒絕被定義的混合音樂風格之上。這是一個關於自稱「暖男搖滾明星」如何逆向工程般地獲得成功,將一閃而過的網路火花,鍛造成可持續燃燒的熊熊烈火的故事。

Malcolm Todd (Still)
Malcolm Todd (Still)

一次「原創」的意圖宣言

Malcolm Todd 故事的最新篇章,並非以一首為演算法量身訂做的洗腦神曲開啟,而是一次平靜的自我宣告。新單曲《Original》堪稱這位藝術家自信心進化的教科書。這首歌被描述為擁有「原始而真誠的聲線和甜美的副歌」,它剝離了繁複的製作,將焦點完全放在了他的詞曲創作和情感表達上。對於一個以歌詞直白而自豪的藝術家——他曾說:「我從不用隱喻繞圈子。我力求直接。聽我的歌,你就能清楚地知道我在寫什麼」——《Original》正是這一理念的精髓體現。這一舉動展示了他對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而非對流量的刻意迎合。如果說像《Chest Pain (I Love)》這樣無法抗拒的熱門單曲,是憑藉其極具感染力、適合短影音無限循環的副歌而走紅,那麼《Original》則標誌著一個轉折點。這是一個藝術家在憑藉首張專輯獲得商業成功後,開始轉向更具創造性的探索,並堅信他的聽眾會追隨他的腳步。

這首單曲也預示著他即將推出的豪華版專輯《Malcolm Todd (Still)》,其中將收錄四首新歌。這不僅僅是一張 B 面歌曲合輯,更是一次戰略性的勝利巡禮。在此之前,他剛剛完成了橫跨北美 27 個城市、場場售罄的大型巡演,並在著名脫口秀節目《吉米夜現場》上完成了深夜電視首秀,這些都鞏固了他從網路紅人到現實世界一線歌手的轉變。專輯標題本身也充滿巧思,蘊含多層含義。在同名專輯大膽宣告身分之後,括號裡的「(Still)」(依然)則強化了這一點。它暗示著他依然是那個在專輯中定義了自己的 Malcolm Todd,同時也意味著在一段馬不停蹄的旅程後,迎來了一個沉澱和反思的時刻。這是一個充滿自信的補充,既鞏固了他已佔據的藝術領地,也預示著他的征途才剛剛開始。

現代音樂解構:從臥室流行到另類 R&B

要理解 Malcolm Todd 的音樂,就必須了解其創作的「地理環境」。他的聲音植根於「臥室流行」(Bedroom Pop)的美學——這個流派的定義更多地取決於其 DIY(自己動手)的精神和創作地點,而非特定的音樂風格。正如其名,Todd 的音樂之旅始於高中二年級,在全球疫情期間,他僅憑一把吉他、一把貝斯和家中錄音室的簡易設備開啟了創作。他最初的目標並非成為超級巨星,而是「想讓學校裡的人對我刮目相看」這個 relatable( relatable)的願望,這恰好體現了該流派樸實無華、充滿親密感的精神。這種根基在他的作品中清晰可聞:柔和近乎耳語的唱腔,對原始情感的坦誠聚焦,以及讓聽眾感覺自己正在分享一個秘密的氛圍。

然而,從臥室流行的起點出發,Todd 培養出了一種複雜而多元的音樂身分。他的音樂如同一幅豐富的織錦,交織著另類 R&B、獨立流行、靈魂樂和放克等多种元素。他最常提及的影響——Steve Lacy、Omar Apollo 和 Dominic Fike 這三位現代音樂流派的融合大師——在他的音樂 DNA 中清晰可辨。然而,他的音樂調色盤遠不止於此,還融入了對披頭四和保羅·賽門等經典詞曲創作人的熱愛,甚至還有來自母親影響的百老匯音樂劇的戲劇感。

這種兼容並蓄的品味體現在他標誌性的音樂元素中。他的歌曲幾乎總是以及富有律動感、辨識度極高的貝斯線為基礎,配以靈動而清脆的吉他,時而乾淨明亮,時而帶有垃圾搖滾的粗糲感。這一切都建立在複雜的和聲層次和由他的朋友兼製作人 Charlie Ziman 主導的打擊樂之上。在他事業初期,Todd 曾俏皮地聲稱自己的歌曲是 Steve Lacy 未發行的作品,以此來為自己造勢。這與其說是藝術上的依賴,不如說是一次絕妙的「游擊式」行銷。透過借鑒一種已有的美學風格,他巧妙地抓住了聽眾的注意力,然後迅速轉向,展示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聲音,證明了他遠非一個簡單的「模仿者」。他自學成才的 DIY 過程,不受正規訓練的束縛,使他能夠將廣泛的影響融會貫通,而不拘泥於任何單一流派的規則。最終呈現出的,是一種既熟悉又充滿實驗性的聲音,其中非傳統的旋律和出人意料的製作選擇,不僅僅是風格上的點綴,更是一位從零開始建構自己音樂世界的藝術家的自然產物。

病毒式傳播的建築師:從 TikTok 到哥倫比亞唱片

Malcolm Todd 的職業軌跡是新音樂產業典範的典型案例。他的崛起並非由主流唱片公司在會議室裡精心策劃,而是在 TikTok 這個數位熔爐中迸發出的火花。商業上的突破來自於他的單曲《Art House》和《Roommates》在網路上瘋傳,它們輕鬆的律動和內省的歌詞抓住了時代精神,使他在 Spotify 上的每月聽眾數量從默默無聞飆升至數百萬。這種爆炸性的有機增長沒有被忽視,直接促使著名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Columbia Records)的一位高層發現了他,並最終與他簽約。

他的成功絕非演算法的偶然。只要看看他的 TikTok 帳號,就會發現他對這個平台作為粉絲互動和故事建構工具的精湛理解。他持續發布未完成歌曲的片段,將創作過程變成一場公開的表演,為正式發布的作品累積了狂熱的期待。他與觀眾建立了直接而真誠的關係,在評論區徵求他們的想法,讓他們感覺自己是這段旅程的積極參與者。這一策略在《Chest Pain (I Love)》這首歌上達到了頂峰,其簡單而真摯的副歌成為了超過 150 萬個影片的背景音樂,將這首歌從個人表達轉變為一種共享的文化現象。

這本「成功手冊」揭示了音樂產業的巨大變革,即藝人越來越需要成為自己的數位行銷專家。對 Todd 而言,他最大的行銷資產就是他的真實性。這位藝術家的個性本身,已經和他的音樂一樣,成為了產品的一部分。粉絲們不僅被他的歌曲吸引,更被他本人所吸引——他自封的「暖男搖滾明星」形象,他與姐姐兼合作者 Audrey Hobert 的幽默互動,以及他與朋友組成的樂團之間顯而易見的友誼。這種無過濾的接觸建立了一種強大的「準社會關係」,讓粉絲們感覺自己與他的成功息息相關。他們不僅僅是在聽一首歌,更是在支持一個他們感覺自己認識的人。因此,像哥倫比亞唱片這樣擁有碧昂絲和哈利·史泰爾斯等巨星的傳統大廠牌決定簽下他,代表了舊勢力對新方法的認可。這有力地證明了,Todd 所開創的以粉絲為中心、由演算法驅動的成功之路,已不再是新鮮事物,而是發現下一代明星的主要且強大的管道。

連結的轉化:從螢幕到舞台

對於任何誕生於數位時代的明星來說,最終的考驗是他們線上的魅力能否在現實世界中延續。對 Malcolm Todd 而言,答案是響亮而肯定的——門票售罄的歡呼聲。他的現場演出是年輕活力的聚集地,粉絲們穿著他標誌性的寬鬆牛仔褲和法蘭絨襯衫,為了搶到前排的位置,願意排上好幾個小時的隊。現場的氣氛與其說是一場正式的音樂會,不如說是一場社群的狂歡。

舞台上的 Todd 充滿磁性,散發著既有活力又無比真誠的魅力。樂評人一致稱讚他的現場演唱實力,指出他「現場唱得和錄音室版本一模一樣」,這有力地駁斥了任何關於他只是「錄音室歌手」的說法。他在大學演出時會和觀眾開玩笑,聊他的「大學體驗」;會在演出中途為粉絲簽名;並時刻關心觀眾的狀況,曾遞出自己的水,甚至讓團隊為在酷暑中排隊的粉絲分發冰棒。這種真實感因為他的樂團成員——他們不是臨時雇用的樂手,而是他從小到大的朋友——而更加強烈,為演出增添了一種「在父母家車庫裡開派對」的氛圍,而他那帶有白色柵欄的舞台設計也明確地呼應了這一點。

這創造了一種強大的共生關係。觀眾會跟著唱每一句歌詞,高喊和聲,甚至自發組織應援活動,比如在一首歌中用手機手電筒打出彩色的星星,營造出彩虹般的光芒。作為回應,Todd 則表現出由衷的敬畏和感激,讓整個體驗充滿了合作的氛圍。現場演出是將短暫的數位粉絲轉化為可持續的現實世界粉絲群的關鍵一步。共同的線下體驗將網路上建立的連結固化為一個有形的社群,確保了在 TikTok 的熱潮退去後,粉絲們依然會為下一張專輯和下一次巡演而來。這種連結建立在他「暖男搖滾明星」的形象之上,這是對傳統搖滾明星形象的一種刻意而清新的顛覆。他沒有選擇危險和疏離,而是提供了親和力和溫暖,他會翻唱美劇《iCarly》的主題曲,也會和朋友們勾肩搭背地在舞台上合唱 Crosby, Stills, Nash & Young 的《Our House》。他為這個看重真實和積極社群而非陳舊的自我毀滅形象的時代,塑造了一種全新的搖滾明星。

奠定傳奇:一張處女作的決定性弧光

如果說他早期的 EP 和病毒式單曲是前奏,那麼他的同名錄音室專輯《Malcolm Todd》則是他的決定性藝術宣言。這張專輯是一部精心建構的敘事作品,直面了他自身的迅速崛起。開篇曲目是充滿諷刺意味的《Harry Styles》,他用「跳吧,猴子,跳吧/你是我們最愛的傻瓜」這樣的歌詞,哀嘆著成名初期的壓力。隨後,專輯深入探討了青年時期複雜的情感世界,從標題直白的《Doll》中被利用和物化的感受,到熱門單曲《Chest Pain (I Love)》中原始而感同身受的心碎,再到結尾曲《I’ll Come Back For You》中充滿希望的承諾。

這張專輯在商業和評論上都取得了成功,登上了告示牌 200 強專輯榜,而《Chest Pain (I Love)》也進入了告示牌百強單曲榜。商業上的成功得到了評論界的認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滾石》雜誌,他們稱讚這張專輯是「一記重拳」,並讚揚 Todd 是「一種新型男性流行歌星的迷人願景」。這份來自權威媒體的讚譽,有力地鞏固了他作為一名嚴肅藝術家的地位。專輯中的歌曲《Bleed》也標誌著一個圓滿的時刻,這是他與偶像 Omar Apollo 的合作。從高中時聽著 Apollo 的歌,到後來為他巡演開場,如今 Todd 已經能與他的英雄在同一首歌中平起平坐,這首歌無縫地融合了他們的風格,證明了他完全有能力與偶像並駕齊驅。

最終,這張同名專輯成為了他擺脫「網紅」標籤的獨立宣言。這是一個有意識的舉動,旨在擺脫「那個 TikTok 網紅」或「Steve Lacy 的模仿者」之類的標籤,呈現出一些「完全、徹底屬於他自己的東西」。專輯的音樂風格也反映了這一雄心,將他早期的 Lo-fi 風格與更精緻、更具錄音室質感的未來連接起來。雖然保留了一些早期作品中扭曲的合成器音色,但製作卻複雜得多,比如在《Make Me a Better Man》中加入了「靈魂藍調風格的鋼琴和吉他組合」,甚至在插曲《Good Job Malcolm》中加入了「小提琴交響樂」。這種演變表明,他並沒有將臥室流行風格當作拐杖,而是在利用主流廠牌的資源來擴展他的藝術視野。透過這樣做,他成功地從一個病毒式傳播的瞬間,轉變為一個具有持久力的藝術家,一個能夠將自己獨特的藝術氣息帶到排行榜頂端的音樂人。

職業生涯概覽

為了全面展現 Malcolm Todd 的藝術敘事,本文以主題為線索,聚焦於他音樂風格、發展策略和個人形象的演變。為了將這一敘事置於真實的時間線中,以下記錄按時間順序概述了他非凡的職業生涯軌跡。

年份發行類型標題主要曲目/合作重要成就與里程碑
2022EPDemos Before Prom“Lately,” “Out of Bounds”獨立發行的首張作品;在網路上獲得初步關注。
2023EPShower Shoes“Lovebird,” “Mac”第二張獨立發行的 EP;持續在網路上累積人氣。
2023單曲“Art House,” “Roommates”“Art House,” “Roommates”在 TikTok 上取得巨大成功,獲得數百萬次播放。
2023職業生涯簽約哥倫比亞唱片不適用憑藉網路熱度獲得主流唱片公司合約。
2024混音帶Sweet Boy“Earrings,” “Sweet Boy,” “New Friends (feat. Eem Triplin)”在哥倫比亞唱片發行的首個項目;收錄了粉絲喜愛的歌曲和新作品。
2024巡演‘Sweet Boy’ Tour不適用首次北美個人巡演;幾乎所有場次門票售罄。
2024現場演出音樂節表演不適用參加了 Lollapalooza 和 Austin City Limits 等大型音樂節。
2025錄音室專輯Malcolm Todd“Chest Pain (I Love),” “Bleed (feat. Omar Apollo),” “Concrete”首張錄音室專輯;登上告示牌 200 強專輯榜。
2025單曲“Chest Pain (I Love)”不適用首次登上告示牌百強單曲榜,最高排名 68 位;播放量超過 1 億次。
2025巡演‘The Wholesome Rockstar’ Tour不適用第二次大型個人巡演,在多個主要城市門票售罄。
2025現場演出深夜電視首秀“Chest Pain (I Love)”在《吉米夜現場》上表演。
2025單曲“Original”“Original”即將發行的豪華版專輯的主打單曲。
2025豪華版專輯Malcolm Todd (Still)不適用宣布將於 8 月 8 日發行首張專輯的豪華版。
Malcolm Todd - Original (Official Visualizer)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