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thenium
Ruthenium

尋找釕:AI 如何把稀有金屬變成「新黃金」

一種超稀有金屬,順著人工智慧(AI)基礎設施擴張與「高密度、低成本」資料儲存的浪潮,悄悄躋身今年最受矚目的原物料之一。
2025-08-30 15:53

釕(化學符號 Ru)是鉑族金屬中的銀白色元素。多年來它一直低調:工業用途有限、市場規模袖珍、少有公眾關注。如今情勢逆轉。隨著超大規模雲端業者擴充雲與 AI 版圖,釕從不起眼的副產品,一躍成為策略性投入品;價格走高,買方為了鎖定供應展開競逐。

為什麼是它,為什麼是現在?
在資料中心使用的現代硬碟機(HDD)中,一層極薄的釕鍍膜——薄到只有奈米等級的分數——既能拉高每片碟盤的位元密度,也能穩定磁性表現。白話說,就是「同一顆硬碟裝得下更多資料、把每 TB(太位元組)的成本壓得更低」。隨著生成式 AI 推升訓練集與推論工作量,這筆「每 TB 成本」的算數變得關鍵。高容量、標榜「AI 就緒」的 HDD 出貨增加,釕的用量也水漲船高。

而 AI 的影響不只在儲存端。半導體研發正測試以釕作為新一代**互連(interconnect)**材料的可能性——傳統銅配線在微縮與可靠性上接近極限。就算先進製程只有一小部分轉向釕,對這個原本就迷你的市場而言,技術拉力都將再度放大。

跑在頭條前面的市場
過去一年,釕價幾乎翻倍,重返十多年未見的高檔,漲幅甚至超過多種更知名的貴金屬。耐人尋味的是其市場基礎十分「袖珍」:以大宗商品的尺度來看,年供應僅數十公噸、金額也僅數億美元,與銅、鎳、黃金動輒數十億美元的量級完全不同。價格形成亦不透明:缺乏大型期貨市場,多數交易在精煉商、加工商與終端買家之間場外進行。流動性稀薄,使任何細小的需求變化都被放大。

結構性「窄供應」
世界上不存在專門開採釕的礦山。幾乎全部供應都來自鉑族金屬(PGM)開採的副產品,其中一次產量高度集中於南非。只要鉑業投資轉保守,或遭遇停電、勞資爭議,釕的產出就會隨之波動。來自報廢觸媒與電子產品的回收雖可補位,但與資料基建帶來的新增需求相比仍顯單薄。追蹤 PGM 的分析師總結出一個典型瓶頸:結構性不具彈性的供給撞上突然而持續的需求。除非副產回收出現躍升、或鉑產業進入較長多頭循環,否則市場很可能長期處於供不應求。此外,供應焦慮會引發買方的預防性囤貨,進一步收緊現貨市場。

專家視角——三個關鍵驅動
HDD 相對固態硬碟(SSD)的成本優勢:只要這項優勢不變,HDD 就會繼續坐穩資料中心的近線(nearline)層,釕的結構性需求也就有底。
• 材料效率提升:更薄的鍍膜、更嚴謹的製程控制可降低單機用量(以克計),但難以完全抵銷新一輪建置所帶來的規模效應

研發選項的變數:從晶片到儲能(互連、催化劑、超級電容器等),應用路徑仍在演化;商轉初期或許漸進,但長期的累積效應不容小覷。

一場意料之外的拉鋸:AI 與潔淨能源
釕的電化學特性,讓它同樣適合於高效催化劑與次世代儲能系統(如鋰–氧電池原型、先進超級電容器)。然而,這些專案如今正面迎上由 AI 形塑的價格現實:當全球資本最雄厚的買家為了「存資料」而買進釕,依賴釕的氣候科技一端就得承受更吃緊的成本結構。在價格回落或成熟替代材料出現之前,部分儲能解方可能被延後,或被迫改以更常見的原料重新設計。

地緣格局與集中度風險
供應高度集中於單一國家,精煉環節又由少數企業主導,使釕自然站上「關鍵礦產」的討論核心。沒有任何一鍵見效的速成法:要擴產,仰賴的是整個 PGM 產業鏈的資本支出週期,而非某個「多一點釕」的開關。若要在不扼殺創新的前提下提升韌性,較可行的路徑有三:加速回收在設計與製程上節省用量積極尋找替代

接下來該看什麼
資料中心資本支出(capex)與儲存結構:若超大規模雲端投資維持強勁、HDD 續佔近線層,釕的需求就有支撐。
鉑族金屬的產量指引:南非任何持續的增產或擾動,都會即時反映在金屬的可近性上。
材料面的突破:無論是驗證更低的釕負載,或在 HDD 鍍膜、晶片互連、催化劑上的可行替代,都可能改變需求曲線的斜率。
回收的規模化:提高觸媒與電子廢棄物的回收率,可為供應建立更穩定的「第二隻腳」,並降低波動性。

總結
釕是一個教科書級的案例:一股技術浪潮足以在一夕之間重訂一種利基材料的價格版圖。只要 AI 基礎設施持續擴張,釕在高性價比資料儲存中的關鍵角色就會給它帶來持續順風。除非供給追上節奏,或工程技術實現「以更少做出更多」,這個曾經不顯眼的元素仍將身處一個策略意義重大且極度緊平衡的市場——在那裡,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引發不成比例的巨大後果。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