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 We Living in a Simulation?
Are We Living in a Simulation?

我們活在一場模擬裡嗎? 尼克・博斯特羅姆的「三難困境」與梅爾文・沃普森的「資訊動力學」

2025-09-05 22:15

我們或許不是身處與心靈無關的「基底現實」,而是生活在經由計算構成的世界?「模擬」這個問題逼得我們回到第一原理:什麼算作證據?什麼是物理定律?什麼是心靈?二十多年來,爭論主要圍繞尼克・博斯特羅姆提出的哲學性 Simulation Argument(模擬論證),以及較近年的梅爾文・沃普森嘗試將物理規律重述為資訊動力學結果的計畫而展開。兩者合在一起,邀請我們在中立立場下持續追問:若世界是一套程式,那麼——若有的話——哪些地方理應顯得不同?若一切並無不同,這個主張究竟是解釋性的、科學性的,還是純屬形上學?

假說的框架:哲學訴求與物理訴求

模擬假說通常以兩種「聲部」出現。其一是哲學聲部,關涉機率與參照類別:在若干關於未來文明與計算能力的假設下,擁有與我們相似經驗的存在者成為「被模擬者」的機率有多大?其二是物理聲部,追問自然律的結構:若資訊是更根基的實體,力、對稱性或熱力學趨勢是否可能自類計算的最佳化過程中湧現?

兩種聲部都能把問題磨得更銳利,同時各自面臨不同批評。就哲學而論,脆弱點在於機率計算中被「偷渡」的前提,以及參照類別的選擇;就物理而論,焦點在於可檢驗性欠確定性,以及在未增加可預測力的情況下,僅以計算隱喻重寫既有物理學的風險。

博斯特羅姆的論證:不是定案,而是一道三難

博斯特羅姆的貢獻常被誤讀為「我們已經在模擬裡」。其實他提出的是一個三難困境:要嘛 (1) 幾乎沒有文明能抵達「後人類」階段;要嘛 (2) 即便抵達後人類階段,也幾乎不會運行數量可觀的「祖先模擬」;要嘛 (3) 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身處模擬之中。論證的鋒芒在於讓自滿的寫實主義在認識論上變得不安:一旦承認心靈的基底無關性與大規模仿真的可行性,「與我們相似的觀察者」這一定義的參照類別便會被模擬體所主導。

幾個關鍵壓力點值得強調:

  • 參照類別問題。 論證的機率力度,取決於誰被計入「像我們的人」。若按現象學(擁有與我們類似的經驗)來界定,模擬體占優;若按因果起源(在生物演化中出現的靈長類)來界定,非模擬體占優。沒有額外理論的情況下,無法以非循環的方式確定參照類別。
  • 「不可知」的前提。 真正起作用的兩項前提——心靈的基底無關性與可實現的高保真仿真——都具爭議。仿真或許不僅需要天文級算力,還需要對退相干的量子系統與具身的生態耦合進行高保真建模,這遠超一般「粗估」的量級。
  • 決策理論的尷尬。 若第三個角為真,我們該如何行動?博斯特羅姆的務實建議——「照常生活」——並非不合理,卻暴露一處不對稱:一個既不引導行動、也不區分預測的命題,可能流於優雅但無所作為的奇趣。

若作善意解讀,這一論證的價值在於:它擴展了需要嚴肅對待的可能空間,卻不要求「證據封箱」。它最好的功能,是對我們關於科技、意識與典型性的懷疑式壓力測試

沃普森的資訊動力學:從隱喻到機制

當「三難」仍停在抽象層面時,沃普森試圖給出機制。他提出:資訊的動力學遵循一條不同於熱力學熵的「第二定律」——在封閉的資訊系統中,資訊熵傾向於下降或保持不變,從而推動壓縮最佳化。據此,他勾勒出一種圖景:若把世界視為追求表徵經濟性的資訊處理系統,該原理或可照亮基因演化、數學對稱,甚至重力等跨領域的重複模式。

這一步跨越頗為大膽:從「宇宙一台電腦」的隱喻,跨到「物理規律源於壓縮壓力」的操作性假說。幾個要點尤其醒目:

  • 以壓縮為統一趨勢。 若系統朝向最小描述複雜度演化,我們理應觀察到對稱、規律與高效率編碼的收斂。「法則性」不再是「赤裸事實」,而是資訊記帳的湧現性副產品。
  • 離散的時空「單元」。 把現實建模為承載資訊的格點網路,可導出這樣的動力學:使物質彼此更接近,能減少描述狀態所需的變數——於是出現我們稱作「重力」的吸引行為。
  • 質量—能量—資訊的耦合。 若資訊是物理的,它或可攜帶能量或「質量」屬性。藉此,諸如暗物質之謎可被資訊化重釋,並自「資訊抹除」出發設計實驗以資檢驗。

這個研究計畫的吸引力很清楚:它承諾在資訊理論與基礎物理之間搭起可檢驗的橋。然而標準必須足夠高。單純以「壓縮語彙」重述既知規律並不充足;關鍵在於新穎且能區分的預測。資訊動力學能否預告標準模型未曾預見的定量異常?能否在無自由參數前提下回推出既定常數?其「格點/離散」承諾能否被高精度量測所反駁——在連續現實的假定下,這些量測應給出不同結果?

什麼才算作證據?

成熟的評估需要釐清:是什麼讓模擬假說——或其「資訊動力學化」分身——對事實敞開脆弱性。常被討論的路徑包括:

  1. 格點偽跡。 若時空在計算格上被離散化,極高能過程(如宇宙線)可能顯露與格軸對齊的微弱各向異性或色散關係。此類訊號的缺席,可為離散尺度設定下界。
  2. 複雜度上限。 有限資源的模擬器可能強加「資源上限」——例如量子糾纏的深度或干涉圖樣的複雜度。實驗可追索標準理論未曾預期的意外飽和點。
  3. 熱力學不對稱。 若資訊論意義的「第二定律」偏離熱熵,那麼經精心構造的「封閉」資訊系統或可呈現一種指向性(朝向壓縮),無法被古典統計力學還原。
  4. 抹除的能量成本。 蘭道爾(Landauer)原理已把資訊抹除與熱耗散聯繫起來。若能觀察到更強且非冗餘的關聯——例如與抹除相連的質量虧損——並能與一般耗散清楚區分,將具有決定性。

每條路徑都面臨熟悉的障礙:度量精度、背景雜訊,尤其是欠確定性。與「模擬」相容的訊號,往往同樣與非模擬理論(量子重力、湧現時空、凝態物理的新穎類比)相容。應警惕確認性漂移:在多種理論框架已能預期的現象裡,過度解讀出「對計算友善」的花紋。

方法上的謹慎:當隱喻「超載工作」

以下三點,有助抑止草率結論:

  • 主導科技的隱喻。 各文化總愛把宇宙比作其時代最先進的機器:鐘錶、蒸汽機,今天則是電腦。此類比喻作為啟發雖見功效,但若未與競爭理論進行解釋力較勁就升格為本體論,極易犯範疇錯誤
  • 解釋的「記帳學」。 把「重力」改稱「資訊壓縮」不能只是換個標籤。所謂機制深度,意味著要展示:新敘述如何減少自由參數、如何統一分散的現象、如何在不倚賴臨時腳手架(ad hoc)的情況下化解異常。
  • 貝葉斯記帳。 先驗很關鍵。若你為「基底無關的意識」或「祖先尺度的仿真可行性」賦予很低先驗,即便有「博斯特羅姆式」的高度似然,事後的「我們在模擬中」機率仍然很低;反過來,過寬的先驗會稀釋證據紀律。

倫理與存有論含意(不以本體論為轉移)

這個假說之所以迷人,也因它重繪了熟悉的倫理地景:

  • 設計倫理。 如果未來的主體能在軟體中實例化有意識的生命,我們今天關於 AI、虛擬代理與大規模仿真的抉擇便帶上實打實的倫理重量。問題將以公共政策的面貌回歸:我們是否該創造充滿可受苦之心的世界?
  • 沒有形上學擔保的意義。 即便現實確是「被計算」的,人類的事業——關懷、知識、藝術——也不會蒸發。價值並非附著於基底,而是**超越—依存(supervene)**於經驗與關係之上。因而實用姿態在不同本體論之間仍然穩健。
  • 認識論的謙遜。 這個假說提醒我們:我們的模型也許只是更深層秩序的在地壓縮。這種謙遜,有助孕育更好的科學——無論宇宙是否「跑在矽上」。

中性的綜合評估

嚴謹的學術觀察者可以這樣概括:

  • 博斯特羅姆的三難困境仍是對「天真實在論」的強力挑戰,但其銳度繫於可爭的前提與尚未在哲學上定論的參照類別抉擇。
  • 沃普森的計畫作為研究議程頗具前景——前提是它能產出標準物理尚無的、清晰且「敢於冒錯」的可檢驗預測。其價值,將更多體現在解釋經濟性與經驗錨定力上,而非辭藻的回響。
  • 作為科學性主張,模擬假說只有在用預測「支付房租」之際方能增信;作為哲學性壓力測試,它已物有所值,因為它在規範我們關於典型性、具身性與心靈的前設。

因此,知性上的誠實既非輕信也非冷嘲,而是持續的批判性好奇。若未來研究能推出定量「簽名」——例如與格軸對齊且具有特定標度律的各向異性、超越蘭道爾極限的「資訊—質量/能量」耦合效應、或標準理論無法解釋的複雜度天花板——則理由的天平將會改變;否則,模擬命題仍是一項有生命力的形上學選項與豐饒的啟發法,但尚不足以成為經驗上更優選的假說。

結語:問題本身的價值

追問「我們是否生活在模擬中」,不是玩弄形上學辭藻,而是撬開多處研究轉軸的槓桿:心靈如何產生、為何定律如此簡潔、資訊究竟是什麼。博斯特羅姆教我們追蹤關於觀察者分布的假設;沃普森則敦促把「資訊是物理的」翻譯為敢於出錯的機制。最穩當的預言或許是:無論該假說的終極真偽如何,沿途所發展出的方法——更精細的參照類別、更緊密的資訊—動力耦合、更具區分力的實驗——都會增進我們對所居世界的理解,不論它是否被模擬。

在尚無決定性試驗能夠區分「基底現實」與「仿演現實」之前,我們應同時警惕自滿的確定性與表演式的懷疑。讓問題發揮其最佳效用:打磨證據標準、釐清解釋抱負、拓展物理—計算—哲學的交會前沿。若帷幕終能拉開,那將歸功於這些德性——不是標語,而是成果


參考文獻

  • Bostrom, Nick. “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53, no. 211 (2003): 243–255.
  • Eggleston, Brian. “A Review of Bostrom’s Simulation Argument.” Stanford University(課程資料 symbsys205),對博斯特羅姆機率推理的綜述。
  • Vopson, Melvin M. “The Second Law of Infodynamic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Simulation Hypothesis.” AIP Advances 13, no. 10 (2023): 105206.
  • Vopson, Melvin M. “Gravity Emerging from Information Compression” (AIP Advances, 2025) 及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相關訊息。
  • Orf, Darren. “A Scientist Says He Has the Evidence That We Live in a Simulation.” Popular Mechanics, 2025-04-03.
  • Tangermann, Victor. “Physicist Says He’s Identified a Clue That We’re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 Futurism, 2023-05-03.
  • IFLScience(編輯部). “Physicist Studying SARS-CoV-2 Virus Believes He Has Found Hints We Are Living In A Simulation.” 2023-10.
  • Vopson, Melvin M. Reality Reloaded: How Information Physics Could Explain Our Universe. 2023.
  • 經典哲學懷疑論背景:柏拉圖〈洞穴寓言〉;笛卡兒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歷史脈絡)。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