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將推出「Sol LeWitt: Open Structure」

Sol Lewitt, Structure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as a Square), 1978-80. Collection of Shiga Museum of Art. © 2025 The LeWitt Estate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Courtesy Paula Cooper Gallery.
Lisbeth Thalberg
Lisbeth Thalberg
記者兼藝術家(攝影師)。MCM 藝術版編輯。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MOT)將舉辦一檔規模可觀的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展,強調其系統、指令與模組化思維如何把戰後藝術的焦點從「物」轉向「理念」。 展覽以「開放結構」為核心,集結牆畫(wall drawings)、立體結構、紙上作品與藝術家書籍;館方將其定位為日本公立美術館首次對勒維特進行的實質性綜觀展。策展人為 Ai Kusumoto(MOT),並獲 Estate of Sol LeWitt 協力;展覽將「規劃、規則集合與序列程序」置於作品運作的驅動位置。在館方的詮釋中,勒維特的貢獻與其說是「風格」,不如說是一種「工作規程」:作品源自觀念、計畫或過程,而實現則是對該框架的執行。 這一視角清楚顯示此種方法如何重塑了作者身分以及作品在制度脈絡中的後續生命。

展覽凸顯勒維特對觀念實踐的表述──規劃先於並主導執行。 策展敘事指出,相較於「成果」,「計畫」的優先性決定了此次選件;其中包含透過組合立方單元來展示序列推進如何決定形態的模組化作品,如《One, Two, Three, Four, Five as a Square》。綜觀而言,這些作品把勒維特的工作室呈現為設計可由他者執行之程序的場域,且不損及藝術意圖。館方認為,這一框架是理解其在作品生產、流通與再安裝方面之廣泛影響的關鍵。

展覽的核心聚焦於牆畫──勒維特一生持續推進的計畫,由受訓團隊依據藝術家的書面指令或圖示來完成。 展期結束後,牆面往往會被重新塗覆;此一操作選擇凸顯程序的優先性與觀念的可攜性。MOT 展出六件案例,以示範一套規則如何在各自特定空間條件下轉譯為線、弧與色面。在此語境中,作者性被有意分攤於「原始構想」與「實作者之手」之間,而「永久性」則被重新理解為可重複性,而非僅是物質耐久。 牆畫讓「正在運行的系統」變得可見,將展廳轉化為指令獲得物質形態的空間。

Sol LeWitt, Wall Drawing
Sol LeWitt, Wall Drawing #283 The location of a blue circle, a red straight line and a yellow straight line, first installation: 1976. Installation view at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West Campus Collections Center, West Haven, Connecticut, 2017.
© 2025 The LeWitt Estate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Courtesy Paula Cooper Gallery.

儘管許多人將勒維特與嚴謹的黑白方案與骨架式結構相連,展覽同樣關注其引入更複雜形式與飽和色彩的階段。 館方將之解讀為方法的延展而非斷裂:在維持簡明系統與清晰指令的同時,規則驅動的實踐獲得更寬的表現幅度。由此形成的作品群,即使在探索從內斂的線性推進到強烈的色面場等不同視覺譜系時,仍明顯紮根於程序邏輯。 貫穿這些變化,對「指令、序列性與模組化推理」的承諾始終如一。

「開放結構」的觀念在勒維特的立方體作品中最為鮮明:面被剔除,僅保留外露的框架邊稜。 隨著「骨架」被揭示,作品自我建構的語法變得可讀:何者為單元、序列如何推進、以及系統在何處允許變體。在常被稱為《Incomplete Open Cube》的系列中,特定邊稜的缺席暗示結構正處於轉化之中──與其說是完結之物,不如說是一個關於形態如何生成、重構與被閱讀的命題。館方據此視其為對「完美與不變」理想的拆解,契合勒維特對「促成變化而非強加靜止」之規則的興趣。 這些雕塑宛如空間中的示意圖,邀請觀者重建生成它們的規則。

即便指令極為精確,每件牆畫仍會記錄場域的偶然性與執行者的詮釋。 空間、表面、尺度與「手感」共同影響結果;此種可變性被視為作品內在要素,而非缺陷。館方將此立場直接連結到勒維特對「觀念可被分享」的看法:藝術是一組允許他者在既定條件下接續實作的提案。此一主張並非止於修辭,而是銘刻在作品的程序性生活──它們得以再安裝、調適於新語境,並在每次實現中獲得更新。 可變性不是妥協,而是一種內建特徵;此類藝術將觀念的流通置於單一物的固著之上。

展覽亦重視勒維特的出版行動與其在傳統市場之外為觀念驅動的藝術建立流通管道的角色。 為使觀念更自由地傳播,他創作了大量藝術家書籍,並與包含評論家 Lucy R. Lippard 在內的合作者於紐約共同創立 Printed Matter──一個致力於在慣常管道之外發行藝術家出版物的組織。展覽將此出版實踐與支配牆畫的同一理念並置:對「可傳授、可理解、可由多人執行」之程序的承諾。 在此,書籍與指令作為並行載體發揮作用;兩者皆將可複製性與傳播性視為作品意義的核心組成。

在更廣闊的當代實踐脈絡中,館方將勒維特置於一場關鍵轉向的核心:把作品理解為「思考的場域」,而非唯一的凝視對象。 其文本與實踐成為「指令為本、概念優先」藝術的重要參照,在此規則、演算法與模組系統不再是限制,而是生成性的工具。透過重組網格、立方體與序列等熟悉結構,藝術家在秩序之內開啟創造性的縫隙,提示「結構」能夠開啟可能,而非將之封閉。 展覽主張此一遺產仍具現實效力,持續滋養關於過程、可複製性與制度性責任的討論。

參觀資訊:展覽於東京都現代美術館 Exhibition Gallery 1F 舉行。 開放時間為 10:00–18:00(閉館前 30 分鐘停止售票);每週一及館方另行公告之日期休館。票價:成人 1,600 日圓;大專院校學生與 65 歲以上訪客 1,100 日圓;高中與國中學生 640 日圓;國小及以下免費。洽詢:+81-3-5245-4111(總機)。更多更新與到訪資訊請見美術館官網。 主辦: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營運單位:東京都歷史文化財團);協力:Estate of Sol LeWitt;策展人:Ai Kusumoto。

展覽期間:2025 年 12 月 25 日 — 2026 年 4 月 2 日。

Sol LeWitt working on Wall Drawing
Sol LeWitt working on Wall Drawing #66, at the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1971. © 2025 The LeWitt Estate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Courtesy Paula Cooper Gallery.
分享本文
尚無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