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Netflix上的告白、迷宮與秘密

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
Martha O'Hara
Martha O'Hara
MCM 的編輯:藝術、娛樂、自然和電影。

故事《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以一記重擊開場。25歲的李仁耀向警方自首,承認了自己的罪行。這不是一般犯罪。他承認自己就是「暴雨殺手」(Rainstorm Killer),一位多年前曾恐嚇並殺害數名高中同學的連環殺手。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事實上,這就是劇集的核心謎團。 仁耀坦白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犯罪細節,但有系統地拒絕透露其動機。 為什麼一個看似無辜的少年會變成一個冷血的殺手?敘事錨定在這個無解的問題上。

殺手與紀錄片製作人

在獄中,曾敬驊飾演的李仁耀成了一個謎團。他拒絕了所有探視者和媒體,唯獨破例接見了一位抱有抱負的紀錄片製作人周品愉。 他同意向她提供自己的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採訪。

江𤥋飾演的周品愉充當了觀眾的眼睛,試圖解開「為什麼」的謎團。但與殺手的會面很快將她捲入了一場超越簡單採訪的事件中。隨著她與仁耀的交談不斷深入,品愉開始做起**「令人不安的夢」。**

迷宮:現實與夢境

在這些夢中,她看到了在屋頂上跳舞的神秘女學生。更令人不安的是,她與殺手本人有了**「親密而曖昧的接觸」**。故事情節變成了一個心理迷宮,現實與過去、現實與夢境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 掩埋已久的關於「愛、恨、內疚與救贖」的秘密開始浮現。

夜蛾與蝴蝶

一切的核心是那個夢中少女:李沐飾演的江曉彤。我們看到一幕回憶:她像「脆弱的蝴蝶」一樣在屋頂上跳著芭蕾,年輕的仁耀在一旁注視著。鏡頭突然切換到現在,穿著黑色雨衣的仁耀,新聞報導將他認定為一個殘忍的殺手,甚至殺死了自己的父親。

在這裡,劇集揭示了定義其自身的隱喻。「夜蛾是夜行性的,」一個聲音解釋道。「牠們用月亮來導航… 牠們以為光就是月亮… 牠們不知道,無論如何努力,牠們都只是在原地打轉。」這是一個悲劇性的畫面,因為仁耀本人也稱自己是「追逐太陽的夜蛾」。

曉彤是蝴蝶,是「太陽」。原名 Rúguǒ Wǒ Bùcéng Jiànguò Tàiyáng(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已不再是單純的詩意,而成為了這場悲劇的論述。它暗示著,黑暗(夜蛾)對光明(蝴蝶)產生執念的那一刻,災難就已是「不可逆轉」的。這段羅曼史是黑暗懸疑的直接導火索。

創傷的建築師

對於臺灣劇集的追隨者來說,這個複雜的敘事結構擁有頂級的血統。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 來自文化現象級劇集《想見你》背後的「獲獎創作者團隊」。 編劇簡奇峯和林欣慧的再次合作,為敘事的複雜性設定了極高的標準。

那部劇集曾巧妙地將浪漫、謀殺懸疑和時間旅行融合在一起,重新定義了觀眾的期望。這個新項目標誌著團隊的兩個里程碑:這是簡奇峯的導演處女作,也是兩位編劇在串流媒體平台上的首次合作。該團隊提到,串流平台的創作自由讓他們能夠「處理傳統平台上罕見,甚至不存在的黑暗而沉重的主題」。 導演表示,該劇的哲學圍繞「不可逆轉性」展開:「我們意識到許多傷口是不可逆轉的,無法治癒。」

謎團的面孔

主演曾敬驊對於校園創傷並不陌生。他的職業生涯始於備受讚譽的恐怖驚悚片《返校》,該片為他贏得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提名。

隨後,他憑藉《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鞏固了地位,該片成為臺灣影史上最賣座的 LGBTQ 電影。片中他的角色是故事的核心謎團,幾乎不言不發地傳達著痛苦的愛。從奇幻喜劇(《不良執念清除師》)到驚悚片(《誰是被害者》),曾敬驊一直專注於複雜角色的詮釋。

他飾演李仁耀的這個新角色,完美地融合了他事業的兩大支柱:《返校》的心理恐懼與《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悲劇浪漫。

曾敬驊和李沐(飾演「蝴蝶」)已在驚悚片《返校》中合作過。此外,兩人都是 Netflix 另一部廣受好評的犯罪懸疑劇《誰是被害者》的「校友」。「強大的演員陣容」 還包括連晨翔、Umin Boya、姚淳耀、施柏宇等演員。

與黑暗的交會

《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被塑造成一部黑暗系的類型複合體。它是一部關於兇手動機的心理驚悚片,是一部關於一場以災難告終的青春之愛的悲劇愛情故事,也是一部夢境與現實相撞的超現實主義戲劇。

正如主演曾敬驊所說,這是一個「傳達情感分離的深刻體驗,以及治癒與寬恕」的故事,它將帶領觀眾經歷「情感上的跌宕起伏,體現光明與黑暗」。

該劇將以兩部曲的形式播出。《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第一部將於 11 月 13 日在 Netflix 上線。

分享本文
尚無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