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n Artist, The Monophobic Response (film), 2024 (still). Two-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Courtesy the artist; Commonwealth and Council, Los Angeles; and LABOR, Mexico City

麻省理工學院利斯特視覺藝術中心將呈獻美國藝術家於新英格蘭的首次個展

Lisbeth Thalberg
Lisbeth Thalberg
記者兼藝術家(攝影師)。MCM 藝術版編輯。
11 Min Read

麻省理工學院(MIT)利斯特視覺藝術中心將呈獻美國藝術家(American Artist)於新英格蘭地區的首次個展「American Artist: To Acorn」。本次展覽精選了藝術家多年期計畫「上帝的塑造者」(Shaper of God)中的部分作品,該計畫聚焦於作家奧克塔維婭·E·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的生平與創作。

美國藝術家的跨學科實踐深入探究了技術、種族與知識生產的交會點。自從合法更改姓名以來,藝術家持續檢視種族資本主義下主體建構的邊界與裂隙。其過往作品曾探討運算史中作為潛台詞的「反黑人性」主題(如作品《黑色黏稠宇宙》),以及監視的主題(如作品《2015》和將古根漢美術館圓形大廳改造為全景敞視監獄的《安全劇場》)。

當前的系列作品從奧克塔維婭·巴特勒的思辨科幻小說「地球之種」(Earthseed)系列——《播種者寓言》和《才能寓言》——中汲取靈感。這些故事以一個反烏托邦的美國為背景,追隨主角蘿倫·奧雅·奧拉米納在社會與環境崩潰中創立「地球之種」信仰體系的歷程,該體系是生存與社群的框架。藝術家與巴特勒有著傳記上的連結,他們都曾就讀於加州帕薩迪納的同一所高中。這種地理與個人的交集為該計畫提供了資訊,計畫也考察了帕薩迪納和阿爾塔迪納地區黑人遷移與社群的歷史。

「上帝的塑造者」計畫奠基於在亨廷頓圖書館對奧克塔維婭·E·巴特勒檔案的持續研究。展覽將包括美國藝術家以石墨繪製的素描,這些素描細膩地描摹了巴特勒的筆記、地圖及其他文獻,並繪製在圖書館要求的粉紅色檔案紙上。這些具有紀實性的作品與對作家生平及創作更具推測性的作品形成了平衡。例如,作品《致橡實》重現了巴特勒時代的一個公車站牌,並將其置於南加州的景觀之中。另一件作品《恐同反應》則包含影像與雕塑,重演了阿羅約·塞科峽谷一次歷史性的火箭引擎測試,並將其重新想像為「地球之種」社群成員進行的一次虛構測試。表演中使用了一台根據噴射推進實驗室檔案中的草圖製作的早期引擎的功能性複製品。

透過這些作品,美國藝術家不僅將巴特勒視為一位文學人物,更將其視為一位關於生存與關聯性的理論家。展覽在紀實與虛構之間遊走,透過重申巴特勒對歷史的研究及其對未來可能性的警示,為審視當下提供了批判性的視角。

正如首席策展人娜塔莉·貝爾所言:「美國藝術家對技術的介入長期以來在嚴謹的探究與批判之間尋求平衡,以直面反烏托邦的現實。他們在過往的痕跡與想像的可能性之間穿梭,其『上帝的塑造者』計畫正反映了巴特勒本人所倡導的方法。」

「American Artist: To Acorn」由首席策展人娜塔莉·貝爾與策展助理扎克·恩金共同策劃。

作家奧克塔維婭·巴特勒生於1947年,卒於2006年,於1993年出版《播種者寓言》,1998年出版《才能寓言》。美國藝術家於2013年合法更改姓名;文中提及的作品包括《2015》(2019年)、《黑色黏稠宇宙》(2021年)、《致橡實(1985)》(2022年)、《安全劇場》(2023年)以及重演1936年火箭測試的《恐同反應》(2024年)。展覽將於2025年10月24日至2026年3月15日期間對外開放。

American Artist, To Acorn (1985), 2023. Steel, acrylic, and hardware, 107 x 33 x 33 i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ABOR, Mexico City
American Artist, To Acorn (1985), 2023. Steel, acrylic, and hardware, 107 x 33 x 33 i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ABOR, Mexico City
分享本文
尚無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