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opher Taylor——策展人、畫廊經營者與音樂家——將在其位於巴黎馬萊塞布大道 124 號的自宅公寓內開設一間當代藝術畫廊。此一舉措回應其職涯早期以「居住空間為展場」的實驗,並延展他在倫敦與紐約累積的策展脈絡。新空間將在親密尺度中呈現新銳與成熟創作者,公寓的巴洛克式建築不被視為中性的背景,而是展示語法中的主動元素。
這項決定匯聚了 Taylor 實踐中的多條線索。早年在倫敦,Museum 52 以居家空間起家,因率先呈現後來備受矚目的藝術家早期作品而為人所知。其後於紐約,他先以 Museum 52 運作,繼而以 American Contemporary 之名經營,逐步形塑一組在機構與市場均獲持續關注的藝術家陣容。期間曾合作的創作者包括 Shara Hughes、Conrad Shawcross、Esther Stocker、Kon Trubkovich、John Isaacs 與 Nick Waplington 等。此次巴黎計畫一方面回到起步時的尺度與非正式語境,另一方面也立基於他在美國所建立的組織經驗與專業網絡。
新空間的開幕展為 John Isaacs: Ego in Arcadia。此展映照 Taylor 與 Isaacs 逾二十年的合作關係。與「英國青年藝術家」(YBA)世代相關聯的 Isaacs,創作橫跨雕塑、繪畫與裝置,長期探問人體影像如何吸納並折射信仰、消費與死亡性等社會壓力;其視覺語彙同時借鏡古典形制與當代物質文化。展題援引 memento mori 式的「Et in Arcadia ego」,將焦點移向影像過度滲透年代中的「自我」。
據畫廊說明,Ego in Arcadia 把神話人物、解剖學碎片、建築母題等古典意象,與日常物件及工業組件並置。展陳被設計為一系列「場景式」的 tableau,把公寓同時視為場所與主體:牆面與天花的線腳、歲月形成的包漿,以及觀者的動線皆被納入觀展經驗,而非刻意遮蔽。此方法呼應 Isaacs 在影視與劇場舞台美術的背景,體現在他對框景、閱讀節奏與「經校準的衰敗」概念的精準拿捏。由此生成的情境,使「理想/臨時」、「神聖/日常」維持在有意識的張力之中。
Taylor 將這個項目定位為兼具「展出機制」與「對話平台」。居住尺度鼓勵慢速觀看,縮短作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並為大型機構不易促成的交流創造條件。計畫不以地理或媒介劃限,而是聚焦於以形式嚴謹與概念清明回應當代藝術議題的實踐。同時,居所屬性也引入一項策展前提——作品需與「被居住的空間」協商——而畫廊將此視為富於生產性的提示,而非限制。
選擇以 Isaacs 擔綱開幕,凸顯畫廊對長期合作的重視。Taylor 過去已多次呈現其作品,本展被置於關於脆弱性、再現以及影像「後生命」的持續對話之中。於公寓語境裡,這場對話獲得了空間維度:藝術不僅僅是裝飾,而是以「棲居」的方式進入真實生活環境。展覽對「門檻」的關注——無論在房間與房間、時代與材料之間——亦呼應其對「傳承」與「碎片化」的主題思考。
節目規劃將延伸至展覽之外,包含連結藝術家、寫作者與公眾的小型活動。開幕酒會預計於建物中庭舉行;後續的公共單元或將納入現場音樂與座談。參觀方式將採取預約與限定開放時段並行,呼應此一為接待訪客而調整之居住空間的混合屬性。畫廊對外溝通強調:在場地條件可及的範圍內維持可近性,並優先提供以對話為核心、重質不重量的觀展經驗。
Taylor 的行動亦將加入巴黎持續擴張的藝術生態——諸多空間正以尺度、建築與觀眾關係為題進行試驗。將「家庭語境」置於前景,意味著把觀看理解為一種社會性實踐,並凸顯房間——其比例、表面與聲學——在形塑詮釋中的作用。首展透過建立於互信的合作,以及一組探查「影像/物件、理想/殘跡」邊界的作品群,呈現此一方法論。公寓的歷史細節不僅是布景,更被賦予為展示的共同作者,邀請觀眾思索語境如何形塑意義。
畫廊據此將自身定位於「策展意圖」與「生活空間」的交會點——既非純然制度,也非單一商業取向——在不犧牲批評野心的前提下,探索如何於居住尺度上重組作品的流通及其生成的討論。隨著 Ego in Arcadia 的展開,本計畫確立了它的關鍵命題:在「恆久與無常」、「古典參照與當代直陳」、「公共相遇與私人框架」之間,進行持續的協商與調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