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Hooper Schneider:〈Scavenger〉於 125 Newbury 發表,標誌藝術家在紐約的首次個展

2025-09-02 12:04
Max Hooper Schneider, Anode Garden, 2025.

Courtesy the artist, Maureen Paley and Francois Ghebaly. Photo by Paul Salveson.
Max Hooper Schneider, Anode Garden, 2025. Courtesy the artist, Maureen Paley and Francois Ghebaly. Photo by Paul Salveson.

Max Hooper Schneider 於位於翠貝卡的 125 Newbury 推出〈Scavenger〉,這是他在紐約的第一檔個展。展覽被設定為一座混合生態的實驗室,以回收材料、人工製造的生命體與日常文化殘餘構築出的人工環境,檢視物件與分類系統在轉變與磨耗條件下的運作方式。

展出圍繞置於展櫃中的棲地與戶外組裝而展開,這些單元被視為動態系統,而非靜態雕塑。珊瑚、牙齒、晶體、電漿與大眾文化廢棄物被編排為一個個微觀世界,使生態遞移、腐蝕、石化與保存等過程得以具現。其間可見:一件擴大的餅乾造型滲出油脂,向由銅鍍層布偶構成的群島延展;一幅帶殼結痂的浮雕結合藤壺與洋娃娃屋家具,內嵌微型螢幕循環播放燃燒雕塑的影像;一片以拼裝廢料構成、懸掛如膠囊燈籠的夜色樹叢;以及被燒炭的水族箱,經重組化為由銅樹枝狀結晶構成的「礁體」。

整體以開放、非敘事的系統運作。自然史博物館學的展示語彙被轉化為思辨裝置:展櫃、分類與場景模型成為記錄熵、韌性與變異的工具。呈現方式著重於對物質過程的近距離且持續的觀察,而非追求即時的視覺奇觀。

藝術家的方法論根植於跨越視覺藝術與生命科學的訓練。工作室實踐借用景觀與海洋研究的技術,並運用由工業塑膠、金屬化表面、家用微縮物與生物殘留組成的材料詞彙。作品並非為環境論述作圖解,而是透過建模氧化、堆積與石化等過程,使損傷與修復的時間性得以被讀取。

Hooper Schneider 出生於洛杉磯,於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攻讀景觀建築,先前在 New York University 取得都市設計與生物學學位,並進一步研習海洋生物學與昆蟲學。他的創作曾在 UCC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MO.CO Montpellier 與 Hammer Museum 展出,亦參與 Centre Pompidou-Metz、Schinkel Pavillon、Leeum Museum of Art、Kistefos Museum 與 Musée d’Art Moderne de Paris 等機構的群展;並入選 Gwangju、Istanbul、Mongolia Land Art 等雙年展與 Baltic Triennial。作品典藏於 Hammer Museum、MOCA Los Angeles、Musée d’Art Moderne de Paris、Rubell Museum、Fondation Lafayette 與 Fonds d’art contemporain de la Ville de Genève 等公共與私人機構。曾獲 BMW Art Journey Prize 與 Schmidt Ocean Institute Prize。

本展由 125 Newbury 呈現。該計畫型空間由 Arne Glimcher 於 395 Broadway 創立,面積約 3,900 平方英尺,節目規劃在主題群展與聚焦個展之間交替推進。展期與藝術家參與之第 12 屆 SITE SANTA FE International 同期,該展由 Cecilia Alemani 策劃。

地點與日期: 125 Newbury,395 Broadway,紐約・翠貝卡——2025 年 9 月 12 日至 10 月 25 日。相關節目:SITE SANTA FE International,〈Once Within a Time〉——至 2026 年 1 月 12 日。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