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AC——卡斯提亞與雷昂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de Castilla y León)——呈現一檔大規模回顧,系統梳理小野洋子的藝術實踐。展覽橫跨約一千七百平方公尺空間,集結七十餘件作品,追蹤其在行為與觀念/參與式藝術、電影、聲音、裝置、繪畫與攝影之間自在穿梭的創作軌跡。題名「Yoko Ono. Insound and Instructure」呼應藝術家早期的一個關鍵時刻,同時點出本展的核心命題:將「以指令為基礎的形式」(Instruction)與聲音相互扣合。在此脈絡中,觀念優先於物質——藝術被提出為一種提案、譜記或邀請,而非僅是物件。
本展由 Jon Hendricks、Connor Monahan 與 Álvaro Rodríguez Fominaya 共同策劃,是近年西班牙對小野洋子最為全面的呈現之一。策展敘事從形成期延展至成熟階段,將經典之作與參與式環境、近年的裝置作品疊合並置。貫穿全展的,不只是媒材光譜的廣度,更是一條明確的主軸:觀眾在作品「被啟動」或「得以完成」過程中的能動角色。
展品選錄凸顯多個奠定行為與觀念藝術語彙的早期里程碑。「Cut Piece」與數件指令型作品相互對話——如讓觀看者成為共作者的「Voice Piece for Soprano」與「Draw Circle Painting」(後者唯有在公眾參與下方能成立)。展覽亦呈現數個參與式環境,包括可步入的迷宮「A MAZE」,以及兼具序曲與命題功能的建築性門檻「EN TRANCE」。在穿行其間的體驗裡,觀眾得以感受藝術家如何以簡潔的「指令」生成具身情境:行走、傾聽、發聲、選擇——藝術由被凝視的對象,轉化為一種專注與能動性的實踐。
MUSAC 的視角並不止步於經典章節。納入的近期計畫顯示跨越時代的主題延續性。「DOORS」與「INVISIBLE FLAGS」延展了小野洋子對和平、社會想像,以及對既有結構與符號進行再詮釋的長期關注。與過往實踐一脈相承,這些裝置以凝練的手勢與最小化的提示運作,邀請觀眾思考:細微的感知位移,如何為集體的反思開出空間。
電影是其實踐的關鍵支柱。本展匯集藝術家獨立與與 John Lennon 合作的影像作品,如「Rape」、「Fly」、「Freedom」,將其創作一以貫之的議題置於前景:親密與暴露;觀看與「被觀看」的政治;以及時間維度上感知的彈性。當這些影像與指令作品、參與式環境並置時,藝術家方法在跨媒介上的一致性更為明晰。無論在書頁、展廳或銀幕,作品往往由語言發端——一則短句、一段譜記、一條設定事件條件的指令。由此生成的,不是封閉的成品,而是一種被「啟動的情境」。
此次在雷昂的呈現,置身於國際機構對小野洋子創作脈絡的再閱讀之中。大型美術館近年相繼以重量級展覽聚焦其作品,顯示其實踐在參與、作者身分、行動主義與藝術社會功能的當代討論中仍具現勢意義。在此座標下,MUSAC 的專題既是新觀眾的入門,也為熟悉其代表作的觀眾提供更深入的對話;它將小野洋子安放於戰後藝術的觀念與表演核心,而非邊陲。
簡要的傳記框架,有助於理解支撐本展的「指令式方法」如何演進。小野洋子生於東京,定居紐約前在美國度過重要的形成期。她是學習院大學哲學課程首位女性入學者,後於 Sarah Lawrence College 深造。置身於藝術家與作曲家交織的社群,她發展出一套優先觀念與「譜記」而非傳統物件的工作方式,並邀請觀眾將作品「付諸行動」。
在紐約下城,她與作曲家 La Monte Young 自租住的閣樓出發,策畫行動與事件,為城市萌芽中的實驗場景定調。其首檔個展於 AG Gallery 展出,推出「Instruction Paintings」(其中「Painting to Be Stepped On」已成標誌性作品);在 Carnegie Recital Hall,她呈現結合身體、聲音與語音的演出。返日後,她於草月藝術中心推出新作,並確立向「以文字指令取代物質對象」的關鍵轉向;其間亦與 John Cage、David Tudor 同行巡演,深化實驗音樂與視覺藝術的交會。著作《Grapefruit》將此方法論精神凝鍊為一本「譜記式」選集。
重返紐約後,她持續組織事件、進行郵寄與廣告介入,撰寫「指令型」電影腳本並拍攝短片。受邀前往倫敦,使她進入 Destruction in Art Symposium 周邊的藝術網絡,並先後於 Indica 與 Lisson 辦展。White Chess Set、Apple、Half-A-Room 等觀念物件與新版 Film No. 4 (Bottoms)、以及「Music of the Mind」系列同場呈現。她在 Indica Gallery 結識 John Lennon,開啟橫越藝術、電影、音樂,並向公共與媒體空間延展的創作夥伴關係。
在與 Lennon 合作期間,她將觀念策略推進為高度可見的和平行動,包括「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運動與「Bed-Ins for Peace」。這些行動把「指令」的邏輯轉譯至公民領域,呼喚人們想像並試行另一種社會關係。此後,她發行多張個人與合作專輯,完成 FLY、Freedom、Rape、Apotheosis、Imagine 等影片,同步策畫多項博物館實驗,追問制度與觀念手勢之間的邊界。正如她所言,音樂曾在個人劇烈動盪的階段成為支點。
隨之而來的,是機構對其視覺實踐顯著升溫的關注。Whitney Museum 的呈現開啟新一波聚焦;Japan Society Gallery 策畫並巡迴多地的回顧展 Yes Yoko Ono 延續此勢。冰島維迪島上的 IMAGINE PEACE TOWER,則把她與 Lennon 的和平承諾化為永久性紀念。其後,她獲得重要的終身成就肯定,並以新專輯重述不同時期的素材;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東京當代藝術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柏林新國家美術館等機構的大型展覽,進一步確認其實踐在當代論域中的份量。
在 MUSAC 的展場中,策展動線精確銜接「指令」的親密尺度與「環境」的建築尺度。入口廊道「EN TRANCE」如同鉸鏈,將「門檻、轉化、遊戲」三個向度壓縮為空間經驗;「A MAZE」則以類似方式,把短小譜記的邏輯轉譯為身體移動,邀請觀眾不僅是旁觀者,更成為穿梭與導覽的主體。由此,展覽也可視為一本關於小野理念如何跨越載體的「操作手冊」:一條指令可以長成口述行動、被攝錄的姿態、房間尺度的裝置,或是一紙寂靜卻能啟動想像的提案。
這條貫穿線索並不止於形式。小野對「藝術能成為社會想像媒介」的堅持,撐開了此次集結的作品譜系。「DOORS」將日常物件重置為狀態之間的通道——私人與公共、閉合與開放;「INVISIBLE FLAGS」則把政治象徵還原為最小思想單元,促使人們思考歸屬、國族與責任。這些作品不規訓觀眾該如何思考;它們提出另一種可能:當微小的感知差異在社會層面被反覆放大,公共生活的肌理將如何被重寫。展覽的成就,在於以不張揚的手法,讓這份雄心跨越時間與媒介而始終清晰可讀——以節制而堅實的方式,搭建起一個開闊的論證。
整體而言,「Yoko Ono. Insound and Instructure」展示了一種早期即轉向「去物質化」的實踐,同時不放棄對其社會效應的關照。透過在電影、聲音與空間中的「指令—譜記—提案」展開,展覽證明:作品可以在觀念、政治與形式層面保持「開放」,同時維持清晰結構;也再次確認觀眾作為合作者的地位,把作者性向外延展。這一命題既是小野創作的核心,也是本展持續推進的論點——藝術作為催化劑,從留意一條指令、選擇下一步這個最簡單的動作開始,去想像並試驗改變。
地點與展期:MUSAC(卡斯提亞與雷昂當代藝術博物館)——展期自 11 月 8 日至 2026 年 5 月 17 日。策展:Jon Hendricks、Connor Monahan、Álvaro Rodríguez Fomin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