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e Gallery「land marks」:17位藝術家圍繞身分、空間與場所的對話

Lisbeth Thalberg
Lisbeth Thalberg
記者兼藝術家(攝影師)。MCM 藝術版編輯。
Sarah Martin-Nuss, Developing Harmonies, 2025 © Sarah Martin-Nuss Studio

Pace Gallery 將推出群展 land marks,集結 17 位藝術家的新作與近作,探討個人身分如何在所處環境的關係中生成。展覽於藝廊洛杉磯空間呈現,將房間、景觀與聚會之所視為記憶的載體——它們同時形塑、並映照個體。

本展由長年深耕洛杉磯藝文社群的 Pace 副總裁 Joshua Friedman 策展。策展觀點將「空間」理解為情感與心理的地形,而不僅是物理範疇;主張理解「自我」往往仰賴對承載自我的地方之理解——從日常居所到社群場域,乃至存在、缺席與時間留下痕跡的過渡地帶。

展覽焦點與主題

land marks 延展「痕跡(mark)」的雙重意涵——既宏大亦脆弱、既出於意圖亦可能偶然。作品串連出人與環境之間的雙向銘刻:人們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跡,以及世界在身體與心靈上所刻下的印記。展覽將身分視為經驗「刻寫」的表面,凸顯內外邊界並非封閉,而是多孔、流動且不斷被改寫。

本次展出逾 25 件作品,以繪畫為核心。參展藝術家包括:Jarvis Boyland、Chioma Ebinama、Janiva Ellis、Jake Grewal、Loie Hollowell、Patricia Iglesias Peco、Li Hei Di、Sophia Loeb、Sarah Martin-Nuss、Marina Perez Simão、Nathlie Provosty、Anne Rothenstein、Kate Spencer Stewart、Reika Takebayashi、Salman Toor、Janaina Tschäpe、Shiwen Wang。整體實踐橫跨「內/外」、「記憶/時間性」與「身體化知覺」等向度,思考環境如何累積意義,以及此種沉積如何反過來形塑人的生活、記憶與行動方式。

亮點與新作

多件委託創作與首次亮相的作品構成展覽骨幹。Pace 計畫中的 Loie Hollowell、Li Hei Di、Marina Perez Simão 以各自獨到的抽象語彙,將內在與外在經驗的關係推至前景;抽象在此成為描繪「身體化知覺—脈絡條件」邊界的工具。與此同時,旅居倫敦的 Sophia Loeb 全新、首度公開的繪畫,透過姿態性的筆觸與波動形態,探入空間與景觀的感官層次。

來自洛杉磯的 Jarvis Boyland、Patricia Iglesias Peco、Kate Spencer Stewart 聚焦「內在性」的情感與心理複雜性,其作品扎根於日常建築語境,展開關於在場、脆弱與轉化的多層闡釋。來自紐約的 Janiva Ellis、Sarah Martin-Nuss 與 Janaina Tschäpe 則考察時間性、記憶與身體化知覺如何改變「地方性」的經驗,提示空間在回憶與移動之中持續被重構。

以互為銘刻為核心的策展框架

land marks 中,「land」被理解為關係的演化索引,而非固定疆域。曾經居住的房間、社交場域與開放景觀被視為意義的累積器。人們在地面、牆面、小徑與共享空間留下的痕跡,與這些地方「回贈」的徵兆相互對讀。正是這份互為銘刻,使展覽運作:所謂「認識自我」,在於同時讀解面向外部的書寫,與隨時間與脈絡沉澱的內在層積。

儘管繪畫構成展覽支點,整體呈現於方法與地理上有意維持跨域與開闊,匯聚來自洛杉磯、紐約、英國、日本、巴西與希臘、處於不同職涯階段的藝術家。策展脈絡並置具象路徑與思辨抽象,勾勒出建築、氛圍與記憶交會的複合地形,呈現將空間視為「可承載、可記錄、亦能回響內部姿態」之「活的媒介」的實踐切片。

在 Pace 計畫中的定位

洛杉磯此次呈現延展了 Pace 更宏觀的計畫:在守護歷史系譜的同時推進當代研究。藝廊長期與抽象表現主義、Light and Space 等重要流派的核心藝術家與遺產合作,並持續投入於 Torkwase Dyson、Loie Hollowell、Robert Nava、Adam Pendleton、Marina Perez Simão 等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歷史縱深與當下探問的「雙重承諾」,使 land marks 置入對「藝術如何繪製知覺、形式與經驗」的持續考察。

在現行營運架構下,藝廊重視與同儕機構及非營利組織之協作,並透過 Pace Publishing 支持研究導向的出版計畫,將新敘事與新方法引入藝術史語境。公共裝置、現場演出、公益計畫與其他跨學科項目相互補充,始終堅持「藝術家優先」的原則。land marks 正是在此生態中,凸顯探討「空間如何被感受、被記憶、並被再想像」的實踐。

Pace 於美洲、歐洲與亞洲維持全球佈局:除紐約兩處空間與洛杉磯旗艦外,亦在倫敦、日內瓦、柏林、香港、首爾與東京設有據點。承辦 land marks 的洛杉磯空間,體現藝廊對美國西岸的長期投入,持續推動以知覺為導向的創作,以及圍繞空間、光與環境的對話。

作品閱讀

參展藝術家將空間同時當作「主題」與「方法」。有人以漸層、起伏與痕跡構築近乎「身體性」的空間場,喚起內在狀態與感官門檻;也有人將人物置於承載厚重經驗的室內或景觀之中,以色彩、構圖與肌理鋪陳「在場/失落」的張力;另一些實踐聚焦知覺的時間向度——時間如何改變空間的顯露,記憶又如何在久遠之後重繪地圖。綜觀之,這些路徑共同構成一幅層疊的「圖誌」,其中 land marks 的「land」既是建築、也是氛圍,亦兼具檔案屬性。

展覽不為「場所」賦予單一意義,而是累積「痕跡—事例」,邀請觀者思索環境如何成為兼具個人與集體性的記錄。作品提示:空間從不中立;它記錄其間發生的動作與姿態,並反過來影響這些姿態被感受、被記憶與被理解的方式。由此,land marks 將世界閱讀為一部交互的「重寫本」,其中身分與環境持續相互合著。

地點與檔期:Pace Gallery,1201 South La Brea Avenue,Los Angeles——2025 年 11 月 8 日至 2026 年 1 月 17 日。

分享本文
尚無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