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四十週年之際,薩奇畫廊並未選擇傳統回顧展,而以群展 The Long Now 出場,將機構歷史視為一個持續運作的平臺,促成新作與經典之作的再度相遇。展覽由 De Beers London 贊助、前資深總監 Philippa Adams 擔任策展,橫跨兩層、九個展間,匯集特別委託創作、裝置、繪畫、雕塑與動態影像。其目的明確:在不流於賀歲式自我歌功頌德的前提下,重申畫廊作為藝術家試煉材料、觀念與觀眾的場域。
The Long Now 的核心是對「過程」的關注:痕跡如何被留下、材料如何抵抗或成全身體的動作、影像如何生成。Alice Anderson、Rannva Kunoy 與 Carolina Mazzolari 的作品奠定了展覽基調——將「製作的手感」本身作為主題:Anderson 細密而勞動密集的纏繞與編織;Kunoy 捕捉並釋放光線的氛圍性表面;Mazzolari 以織物構成淡化素描、繪畫與雕塑之間的邊界。焦點不在風格,而在讓「製作行為」變得可見:手的在場使作品成為專注持續的紀錄。
第二條敘事線聚焦於推動媒介與訊息邊界的實踐。Tim Noble、André Butzer、Dan Colen、Jake Chapman 與 Polly Morgan 等人的作品,被安置為「意義如何被建構」的試驗場:透過並置、尺度與將觀眾期待納入作品的概念手法,讓一貫的「把風險攤在展廳裡、讓辯論在場域中發生」的薩奇方法論顯形,而非簡單羅列「精選輯」。
作為畫廊節目長年的支柱,繪畫在本展中以寬闊譜系與鮮明技術對比呈現。Jenny Saville 的 Passage(2004)以高度凝練的視線描繪當代身體——拒斥理想化、複雜且強烈在場——提醒人們她的實踐如何長期牽動具象繪畫的討論。相鄰的群組則展示 Alex Katz 的平面精準、Michael Raedecker 「縫與畫」交織的肌理、Ansel Krut 稍加錯位的形象語法、Martine Poppe 輕薄如紗的視覺層,以及 Jo Dennis 的混合策略。整體訊息直白:繪畫不是單一論述,而是一組彼此覆疊、持續修訂的語言。
兩件裝置作品最清楚地闡發「參與」與「轉化」的命題。Allan Kaprow 的 YARD——由觀眾行動歷來「激活」的一片汽車輪胎場域——將雕塑從「遠觀的對象」轉化為「穿行其間的環境」。懸於其上的 Conrad Shawcross Golden Lotus (Inverted) 則把經典 Lotus 車體翻轉為一件動力雕塑(曾於 Sweet Harmony: Rave Today 展出),藉由剝離工業設計的原始功能,將其重置為供「慢速觀看」的對象。兩者合讀,構成互補的能動性模型:Kaprow 邀請介入;Shawcross 把機器轉化為一個開放的提問。
展覽亦直面當下最受爭議的地帶——監控、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的倫理摩擦。Chino Moya 與 Mat Collishaw 的作品探究機器如何生成、排序與流通影像,拋出根本性問題:把「看」這件事委託給系統意味著什麼?作品避免說教式答案,而是把捕捉、模式辨識與分發等裝置層面推至前景,讓這些流程如何改寫我們對世界與他人的理解一目了然。
生態壓力與材料的「第二生命」反覆出現為母題。Gavin Turk 的 Bardo 以碎裂玻璃面板呈現,像是一種關於過渡與無常的冥想:既穩定到足以承載影像,又脆弱到暗示裂隙。Olafur Eliasson、Chris Levine 與 Frankie Boyle 的光作品把感知放慢到近乎不可覺察的閾值,反使感官更敏銳。與此同時,Edward Burtynsky、Steven Parrino、Peter Buggenhout、Ibrahim Mahama、Ximena Garrido-Lecca 與 Christopher Le Brun 的貢獻,分別以迥異的材料與視角處理開採、殘餘與再生等議題。策展走向保持務實:氣候與工業並非待「說明」的主題,而是當代藝術生產與接收的條件。
Richard Wilson 的 20:50 既是歷史錨點,也是體驗高峰。空間被回收機油注滿至腰部高度,平靜如鏡的液面以令人錯亂的精準反映建築。狹窄步道引人進入一個方向感被顛覆、邊界逐漸溶解的房間——視線彷彿延伸進入另一個上下顛倒的空間。此作曾在薩奇畫廊前三處據點皆有安裝,此番於上層空間重現,使相遇情境改變而核心效應不減。在這個脈絡裡,「油」的材質意涵更為飽滿,但作品仍拒絕落入簡化口號;它更像一堂觀看課:謹慎步入,記錄不穩,並留意感知如何重寫看似堅實之物。
相較多數週年展易滑向機構自畫像,The Long Now 刻意把機構退至背景、讓作品居於前景。Adams 的策展框架清晰而輕巧,論述由作品本身承擔。畫廊作為慈善機構的現況以務實方式交代——票房收入回流於節目與可近性的擴充——而 De Beers London 的支持被定位為與創意與創新相契合的贊助,而非內容的指揮棒。
參展名單凸顯跨世代的對話與幅度。除前述藝術家外,展覽亦呈現 Olivia Bax、John Currin、Zhivago Duncan、Rafael Gómezbarros、Damien Hirst、Tom Hunter、Henry Hudson、Maria Kreyn、Jeff McMillan、Misha Milovanovich、Ryan Mosley、Alejandro Ospina、Sterling Ruby、Soheila Sokhanvari、John Squire、Dima Srouji 與 Alexi Williams Wynn 等人的作品。目的不在封固典範,而在於提供一個切面:觀察影像如何在公共空間累積意義與價值。
觀眾接觸與參與被納入展覽機制之中。Saatchi Gallery Lates 延長開放時段,為可能錯過展覽的族群開啟新入口。票價自 £10 起,所得回投於機構核心運作。地面層同步推出與 Bagri Foundation 合作的 Myths, Dreams and New Realities,由 Chelsea Pettitt 與薩奇團隊共同策劃,聚焦 13 位新銳亞洲藝術家。此計畫非附屬「衛星」,而是與主展核心命題並行的平行研究:把身分視為流動構成、把材料視為記憶載體、把敘事視為重想當下的工具。
總括來說,The Long Now 借週年之名,不為神聖化過去,而為釐清當代藝術實踐的「現在式」:把過程端上前台、邀請參與、檢視系統、推動材料至臨界。展名既是描述,也是一種指引。時間的延展之所以重要,並非為了延宕迫切性,而是為了讓複雜作品得以沉澱。如果畫廊的價值繫於它所促成相遇的品質,那麼四十歲的任務與四歲時無異:聚合需要時間的作品,安排它們在方法與世代之間對話,並相信觀眾將為迴路畫上句點。
**日期:**The Long Now 展期為 2025 年 11 月 5 日至 2026 年 3 月 1 日。Saatchi Gallery Lates 舉行於 11 月 7 日、11 月 21 日、12 月 5 日與 1 月 23 日。Bagri Foundation 的 Myths, Dreams and New Realities 展期為 10 月 24 日至 11 月 30 日。票價自 £10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