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片熱愛破碎的家庭。這簡直是完美的劇情引擎:一個孩子面對無法控制的現實,沉浸到一個魔法世界,希望能在那裡修補一切。
這是一張經典的藍圖。但 Netflix 的新動畫電影《白日夢奇遇記》,雖然用了這張藍圖,卻似乎正航向一個更複雜、心理層面更敏銳的目的地。
事實上,故事並非始於魔法,而是始於焦慮。
完美的修補:瀕臨破碎的家庭
故事的核心是史蒂薇(Stevie,Jolie Hoang-Rappaport 配音),一個開始注意到家庭基石出現裂痕的小女孩。她的父母(由劉思慕和克莉絲汀·米利歐提 配音)關係疏遠。緊張氣氛顯而易見,背後是財務焦慮和可能導致他們分離的工作調動所帶來的不祥前景。史蒂薇(Stevie)理所當然地害怕他們正瀕臨分離。
但史蒂薇不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電影工作室用一個關鍵詞來形容她:「修復者」(Fixer)。她是一個「肩負拯救家庭使命的女孩」。這不僅僅是角色描述,更是一種「診斷」。史蒂薇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她相信家庭是一個可以「修復」的專案,而她就是負責修復的工程師。這種角色設定是通往電影主題核心的大門。
導演兼編劇亞歷克斯·吳(Alex Woo)承認這部電影是他自己的一面鏡子。「我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大哥」,他形容自己是「那種討人厭的A型人格」。他承認這部電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在「處理」自己個性的這一部分,以及他對控制的「完美主義渴望」。
因此,這場定義了電影的追尋不僅僅是一場幻想。這是史蒂薇A型人格的體現。她的目標不僅是幸福,更是完美:恢復那個「完美的家庭」。
逃跑計畫:一個沙人和一隻愛嘲諷的長頸鹿
如果你的任務是修復破碎的現實,你需要一個計畫。史蒂薇和她弟弟艾略特(Elliot,Elias Janssen 配音)的計畫顯然來自另一個世界。兄妹倆發現他們可以神奇地前往「夢境世界」。他們的目標是神話人物*「沙人」*(The Sandman,Omid Djalili 配音),傳說他可以「實現他們的願望」。
但史蒂薇追求完美的任務,立刻被她那不完美的團隊所破壞。她無法獨自踏上這段旅程;她必須和她「煩人」又「無憂無慮」的弟弟艾略特綁在一起。彷彿這還不夠,他們還有了第三個夥伴:巴洛尼·托尼(Baloney Tony)。
巴洛尼·托尼(Craig Robinson 配音)是艾略特的「愛嘲諷的長頸鹿填充玩偶」,他在夢境世界中活了過來。工作室自己都形容他是個「懦夫」。這個名字(Baloney 意為「胡扯」、「廢話」)本身就是一個行走的吐槽,諷刺著他們任務的荒謬性。
這種團隊動態是至關重要的。控制狂(史蒂薇)被迫依賴兩個混亂的製造者:她自由奔放的弟弟和一個憤世嫉俗、膽小如鼠的填充玩偶。這不僅為冒險鋪平了道路,也為史蒂薇控制欲的崩潰設下了完美的舞台。
歡迎來到潛意識:用真實的恐懼建構世界
這場探索的背景是一個「荒謬的景觀」和「超現實的夢境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兄妹倆必須穿梭於「早餐鎮」(Breakfast Town)等地,並與「殭屍早餐食物」等威脅作鬥爭。主要的反派是他們恐懼的化身:「惡夢女王」(Queen of the Nightmares),一個名叫奈特瑪拉(Nightmara,Gia Carides 配音)的存在。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動畫中標準的異想天開。但創作者們有一條非常具體且具啟發性的設計準則。「他們經歷的幾乎每一個夢,都設定在現實世界的某個地方,這是我們刻意為之的,」團隊解釋道。為了建構這個世界,故事團隊收集了他們自己的「反覆出現的夢」、「最可怕的夢」和「最美好的夢」。
這個設計原則改變了一切。夢境世界不是逃避現實的出口;它是現實扭曲的倒影。
想想「早餐鎮」和那些「殭屍早餐食物」。對於一個能感受到父母之間緊張關係的孩子來說,這種焦慮在哪裡最容易被察覺?就是在家庭的早餐桌上。曾經安全的晨間儀式,現在充斥著無聲的緊繃。因此,「早餐鎮」不是一個隨機的、奇幻的遊戲關卡。它更可能是廚房餐桌的心理投射,而那些活過來的食物也並非「有趣」,它們是那個家庭空間中的焦慮所化身的怪物。
風景就是人物的心理。奈特瑪拉不僅僅是一個需要被打敗的反派;她是他們內心最深層恐懼的擬人化:家庭的分裂。
電影的DNA:Kuku 團隊與皮克斯的靈魂
要真正理解《白日夢奇遇記》試圖傳達的訊息,你必須看看是誰以及為何製作了它。這部電影由亞歷克斯·吳(Alex Woo)執導,埃里克·班森(Erik Benson)聯合執導;兩人也共同編寫了劇本。
他們並非新手。他們是「皮克斯流亡者」(Pixar diaspora)的一員,這群菁英才俊在全球最成功的故事敘述環境中接受了培訓。亞歷克斯·吳曾在《料理鼠王》、《瓦力》、《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和《超人特攻隊2》等經典作品中擔任故事藝術家。埃里克·班森也有類似的履歷,他曾參與《恐龍當家》的故事創作,並為《玩具總動員3》做出了貢獻。
《白日夢奇遇記》是 Kuku Studios 的第一部長片,該公司是吳在離開這家動畫巨頭後,與其他皮克斯校友(Stanley Moore 和 Tim Hahn)共同創立的。
這個職業背景完美地呼應了電影的主題。吳曾表示,這部電影源於一個核心問題:「當你的夢想不一定能實現時,你該怎麼辦?」這是一個關於「如何在不確定和未知中找到前進道路」的問題。
我們很容易看到這種相似之處。這些電影製作者離開了皮克斯的「完美」和安穩,去追逐自己工作室的不確定之夢。史蒂薇接受不完美家庭的旅程,也映照了她的創作者離開「完美」工作室、建立新事物的旅程。
如果說皮克斯的血統提供了技術能力,那麼吳的個人經歷則賦予了影片靈魂。這部電影的核心是他自己的兄弟關係。吳認為自己就像史蒂薇一樣,是個「A型人格」。他承認,他現實生活中的兄弟就是艾略特:「總是那個最不負責任的…總是開玩笑,從不把事情當真。」
這一揭示重塑了整個故事情節。那個明確的目標(找到沙人,拯救婚姻)只是一個主題上的「麥高芬」(MacGuffin),一個幌子。真正的故事是關於史蒂薇學會如何「看見」艾略特。這部電影是吳本人領悟過程的戲劇化:儘管他的兄弟「沒有走傳統道路」,但他最終「開始看到,他在很多我非常不擅長的事情上,做得要好得多。」
家庭危機的真正解決方案,吳暗示,並非魔法。關鍵在於兄弟姐妹之間的連結。「我想強化這樣一種理念:當史蒂薇和艾略特合作時,當他們攜手並進時,事情就開始好轉了,」吳說,「那時他們就能掌控自己的夢想。」
這正是這部電影真正高明的地方。這是一部動畫奇幻片,卻內建了對「幻想」本身的警示。吳自己也提出了這個充滿張力的悖論。「我想表明…夢想也可能有黑暗的一面,」他斷言,「如果你過於專注於它們,你可能會錯過眼前的事實。」
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智慧核心。史蒂薇如此沉迷於她的「夢想」(即「完美家庭」的理念),以至於她瀕臨「錯過」現實的危險——即她身邊那個觸手可及、不完美但卻真實的弟弟。這部電影用一個充滿活力的魔法夢境世界吸引我們,只是為了告訴我們:逃避主義,如果走得太遠,本身就是一個陷阱。
覺醒:製作團隊與主題結論
《白日夢奇遇記》由 Netflix Animation 和 Kuku Studios 聯合出品,動畫製作由 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負責。該片由提姆·哈恩(Tim Hahn)和葛瑞格·泰勒(Gregg Taylor)製作,配音陣容包括 Jolie Hoang-Rappaport、Elias Janssen、Craig Robinson、劉思慕和 Cristin Milioti,影片以一部家庭冒險片的形式呈現。
然而,整個計畫似乎就是為了顛覆這一前提而設計的。
它始於一個女孩,她試圖為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尋找一個神奇的解決方案。但所有證據都表明,這部電影的主題並非改變你的現實。而是關於在現實中找到值得拯救的東西。
這場進入夢境世界的旅程,不是為了找到一個能實現願望的沙人;而是為了找到與兄弟之間那種混亂、不完美,但卻真實存在的人類連結——這才是唯一能讓你克服惡夢的東西。
《白日夢奇遇記》將於 11 月 14 日在 Netflix 上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