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全新驚悚片《牆外之音》:揭示購屋置產的夢魘

牆外之音
牆外之音

Netflix最新的韓國作品《牆外之音》是一部驚悚片,將擁有自宅的普世夢想,轉變為一場心理夢魘。電影圍繞著宇成,一位平凡的上班族,他透過購買自己的公寓,達成了人生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他的喜悅稍縱即逝,因為他的避風港開始被來自鄰近樓層、神秘且無法追蹤的噪音所侵擾。夜間的騷動迅速侵蝕了他的平靜,使他陷入痛苦並精神緊繃。當宇成試圖找出噪音來源時,卻遭到鄰居們的否認,衝突隨之升級。情況變得愈發偏執,他成了主要的懷疑對象,家門上開始出現指控他才是罪魁禍首的匿名紙條。這種社會孤立迫使他踏上一條絕望的道路,拼命證明自己的清白,而這場調查將他更深地捲入了公寓大樓背後令人不安的秘密以及附近的一起謀殺案中。他的苦難歷程,交織於他與另外兩位核心人物的互動之中:一位是手握大權的住戶代表恩華,另一位則是充滿疑點但又富於同情心的樓上鄰居鎮浩。本片顛覆了傳統的鬼屋套路,恐怖的源頭並非超自然實體,而是一種模糊、平凡卻又令人抓狂的現實。這種恐懼感,源於在一個本應代表安全與成就的空間裡,理智與安全感的逐步瓦解。

一個瀕臨崩潰的世代縮影

衝突的核心,是姜河那對宇成這一角色的刻劃,這個角色被塑造成一個世代的縮影。他是「영끌족」(傾盡所有貸款買房的年輕人)的一員,為了買下自己的公寓,宇成耗盡了抵押貸款、遣散費、個人儲蓄、股票投資,甚至賣掉了母親的土地。如此巨大的犧牲,使他後來的心理崩潰顯得愈發令人心痛。影片記錄了他從一個滿懷希望的男人,到一個因持續不斷的噪音和日益加劇的壓力而變得日益敏感、脆弱和疲憊的人。姜河那坦言自己在拍攝過程中也感到「身心俱疲」,並與導演深入探討了如何表現一個被逼到極限的人物。他表示,自己從未扮演過崩潰到如此地步的角色。導演金泰俊之所以特別選擇姜河那出演此角,是因為他相信,這位演員與生俱來的陽光和積極形象,能讓這個本可能變得無比黑暗的角色獲得觀眾的同情,從而使影片對年輕一代痛苦與渴望的描繪更具共鳴。

與宇成的掙扎形成對比的是廉惠蘭飾演的恩華。作為住戶代表,她住在頂層豪華公寓,一出場便確立了階級與權力的差異。她的官方職責是維護社區安寧,但其真實面目卻是一個身份模糊的權力掮客。作為一名前檢察官,恩華冷酷、精於算計,深諳法律的運用與規避之道。她代表著管理這座公寓的體制力量,其首要任務似乎是維護房產價值——尤其是在附近有重大交通樞紐規劃的背景下——而非為某個住戶伸張正義。廉惠蘭以一種玩味的微笑和一副熱心腸的外表來詮釋這個角色,其背後卻隱藏著深不可測的野心,她所體現的是一個置身事外的菁英階層——雖是體制的一部分,卻並非真正的鄰里。

這個三角關係的第三個頂點,是由徐賢宇扮演的樓上鄰居鎮浩。他最初給人的印象是令人生畏且充滿疑點,但其人物弧光卻從一個潛在的對立者,演變為一個充滿同情心的盟友。鎮浩同樣是噪音的受害者,出於對宇成的憐憫與同情,他成為了宇成尋找噪音源頭的熱情夥伴。為了準備這個角色,在接到劇本時恰好自己也正經歷噪音困擾的徐賢宇,進行了一番身體改造。導演所尋求的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肌肉男,而是一個「飽經風霜的鬥士」體格。為此,徐賢宇增重並接受了拳擊和柔道訓練,以呈現出更具衝擊力的動作場面,為這個在受害者與保護者之間搖擺的複雜角色增添了真實感。

從日常生活中營造恐怖

導演金泰俊擅長創作所謂的「現實題材驚悚片」,即從日常生活的焦慮中挖掘恐怖元素。這部電影是他成功處女作《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在主題上的直接延續,後者探討了智慧型手機被駭的恐懼。《牆外之音》的誕生,源於導演在創作前一部作品時親身經歷的嚴重樓層噪音問題。這份個人經歷,激發了他為居住在多戶住宅中的大多數韓國人創作一部既合時宜又具共鳴感的故事的願望。他在影片的製作上精益求精,尤其注重聲音設計,力求在捕捉真實日常噪音的同時,不讓聽覺體驗變得令觀眾難以忍受。其目標在於找到一個平衡點,讓這些干擾聲作為一種「電影化音效」發揮作用——即一種強度可控的敘事工具,用以營造懸念,而非單純地刺激神經。在視覺上,金泰俊將公寓本身視為一個角色。他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讓一個統一而狹窄的空間在電影中顯得有趣。透過運用光影和其他元素,他確保了環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能反映出居住者情緒狀態的變化。例如,在宇成的家中,燈光被用來在牆上投射出條形陰影,從視覺上強化了他夢想家園已淪為牢籠的感覺。

84平方公尺的重量

影片的韓文原名《84제곱미터》直譯為「84平方公尺」。這個具體的面積並非隨意設定,它是韓國公寓的「국민평형」(國民平型),即「國民標準面積」。這種通常包含三間臥室和兩間浴室的戶型,是韓國最常見、最受歡迎的公寓格局,已成為實現中產階級夢想的強大象徵。對許多人而言,擁有一套84平方公尺的公寓代表著穩定、成功和體面的家庭生活。導演指出,「國民標準」公寓的概念是韓國獨有的文化現象,他選擇這個數字作為片名,正是因為它本身就濃縮了韓國獨特的公寓文化及其背後蘊含的集體渴望。因此,宇成的奮鬥不僅僅是為了購買一處房產,更是為了獲得這個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符號。影片將這一理想的象徵用作特洛伊木馬,呈現了一個普遍理解的理想,然後從內部將其解構,揭示出這個穩定的象徵實則是一個脆弱、孤立且可能令人瘋狂的牢籠。

銀幕上的國民衝突

《牆外之音》直接觸及了韓國一個重大且持續存在的社會問題。該國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多戶住宅中,其中公寓佔比超過80%。這種高密度居住環境使得樓層噪音成為一個普遍而嚴重的衝突源頭。影片的設定植根於嚴峻的現實:在最近的4年半時間裡,與樓層噪音相關的民事投訴接近22萬起,而在一年之內,相關的報警紀錄就超過了3.8萬起。問題之嚴重,以至於在某些案例中升級為縱火和謀殺,為影片緊張的劇情增添了殘酷的可信度。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足以引發國家層面的干預,包括政府對新建建築的噪音標準進行規制,以及對樓板最低厚度做出規定。然而,影片戲劇化地展現了這些官方政策與居民實際生活體驗之間的差距。

都市焦慮的驚心寫照

歸根結底,《牆外之音》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類型片。它是一個層次豐富的敘事作品,利用驚悚片的框架來剖析現代都市生活的種種壓力。影片交織了經濟焦慮、高密度居住的心理代價、中產階級夢想的幻象,以及即便身處鄰里之間也可能存在的深刻孤立等主題。宇成從一個滿懷希望的購房者,到一個心理逐漸崩潰的男人的歷程,是對追求理想所付代價的冷峻評述。影片的結局中,宇成手持房產證回到首爾的公寓,背景音樂響起《首爾頌歌》,提供了一個複雜而令人不安的結局。這暗示了即使夢想已證明是一場惡夢,城市及其所代表的夢想仍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牆外之音》是一部有力且切合時弊的電影,它所發現的恐怖,並非源於超自然,而在於分隔我們的薄牆,以及那些隨時可能將其摧毀的社會壓力。

本片片長118分鐘,於2025年7月18日在Netflix首映。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