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律動與聽覺架構的交匯將佔據雪梨歌劇院的舞台中心,加里·蘭北領地舞團(Gary Lang NT Dance Company)正準備首演這部極具私密色彩的作品。 由BlakDance製作,《我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 of Me)不僅是一場視覺表演,更是一幅複雜的聲景(sonic landscape),在「被偷走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s)倖存者破碎的身分認同中穿行。透過將阿納姆地(Arnhem Land)古老的口述傳統與當代作曲技法相融合,這部作品對一個受困於兩種文化、兩個家庭和兩塊大陸之間的人,進行了直擊靈魂的探索。
不協和與和諧的敘事
這部作品的核心源於一個令人心碎的真實故事:一個原住民男孩被迫離開家人,並在英國鄉村撫養長大。這種地理和文化上的錯位直接反映在作品的結構編排中。由著名的拉拉基亞族(Larrakia)藝術家加里·蘭(Gary Lang)編舞——他的作品常因獨特的「原住民芭蕾」美學而備受讚譽——該作以雙人舞的形式呈現,將主角內心的對話具象化。敘事不僅由視覺驅動,同樣由聽覺主導,深入探索由創傷和刑事司法系統構建的精神牢籠。 蘭指出,雖然作品基於特定歷史,但它與監禁和尋求個人自由的普遍主題產生共鳴,創造出一種任何研習曲式結構的人都熟悉的張力與釋放(tension and release)。

作曲:當「馬尼凱」遇上現代聲景
從音樂學角度來看,這部作品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合作背景,成功跨越了原住民傳統配器(instrumentation)與現代戲劇音效設計之間的鴻溝。樂譜由Sam Pankhurst創作,他以駕馭複雜和聲結構和流派融合的作曲能力而聞名。然而,作品的音色(timbre)是由獲獎無數的Yolŋu族歌者、Rirratjingu氏族傳統的守護者Banula Marika定義的。 Marika帶來了馬尼凱(Manikay)——這是既作為敘事手段又作為精神錨點的傳統歌循環。這些蘊含祖先歷史的吟唱,與Arian Pearson充滿氛圍感的音效設計並置,創造出一種複調織體(polyphonic texture),在這種織體中,過去的殘響(reverb)與當下的直接現實發生碰撞。 這種聲學分層模擬了主角的雙重存在,利用「The Studio」劇場親密的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特性,將觀眾包裹在角色的迷失感中。
文化聲學與戲劇構作
製作水準超越了樂譜本身,深受文化諮詢的影響,以確保情感和聲音上的調性(tonality)保持真實。敘事弧線在文化顧問Josie Cranshaw和蘭的侄子Jesse Norris的親身經歷基礎上進行了打磨,Norris提供了關於司法系統中原住民男性形象的文化戲劇構作建議。 這一合作計畫(包括英國諾森布里亞大學的參與)揭示了殖民主義留下的聲學傷痕,創造了一個從靜謐內省到高強度段落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雪梨歌劇院原住民項目負責人Michael Hutchings強調了將這個故事帶到Tubowgule(歌劇院所在地)的重要意義,這裡早在歌劇院建成數萬年前就已是人們講述故事的聚會之地。

演出詳情與票務
這一國際跨文化合作製作將在雪梨首演後,開啟澳洲東海岸七個中心的巡演。 雪梨演出季定於2026年5月6日至9日在雪梨歌劇院The Studio舉行。預售將於2025年11月25日星期二上午9點開始,公開發售將於2025年11月28日星期五上午9點開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