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livion》是作曲家/詞作家約翰・埃爾沃德創作的七十分鐘、一幕式歌劇電影,於Cannes World Film Festival – Remember the Future奪下最佳音樂電影。多家音樂媒體的報導亦印證其得獎消息與作品在影展路線上的節節升溫。
雖與主體的坎城影展並無隸屬關係,Remember the Future以「月度遴選+年度頒獎」的混合機制運作,橫跨劇情、紀錄與音樂主導類別,並列名為 IMDb 資格賽事。對於像《Oblivion》這般由音樂驅動敘事的作品而言,此一平台有助於在傳統歌劇圈層之外加速被看見。
影片靈感源自但丁《煉獄篇》(Purgatorio):兩位「旅者」與一名被拘束、或許具王族血統的男子,徘徊於一個邊界性的「之後」,在那裡記憶化為通行的貨幣,而證詞始終備受質疑。片中的聲響景觀收束為四位歌者與精瘦的器樂編制——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電吉他與電子聲響——呈現出帶顆粒感的音色調性;parlando(說白式)段落的交鋒、質地的崩解與閃爍其上的固定音型(ostinati),搭配低音弦樂的靠碼擦奏(sul ponticello)與吉他的延遲尾音(delay tails)。整體製作價值重視清晰度而非聲牆厚度:近距收音捕捉微小瞬態、嚴密控制殘響衰減(reverb decay),並以母帶處理(mastering)保留樂句層級的動態,而不將樂曲的**起音與收尾(attack/release)**一概抹平。唱片資料與內頁也強調作品「迷離而神祕」的氣質,以及口語與歌唱之間的交織。
銀幕化並非權宜之計,而是製作之初的明確選擇。埃爾沃德與製片人 Graham Swon(Ravenser Odd Productions)及導演 Laine Rettmer合作,在美國東岸以高密度十二天完成拍攝,後期再將預錄的棚內音軌精準貼合影像——此法在不犧牲呼吸與自由速度(rubato)的前提下,顯著收緊聲畫同步(sync),彌補純**現場收音(location sound)的侷限。影像面向上,Alice Millar的攝影順應演出的語法:視線軸線與剪接點多落在樂句收束處,讓樂句層級的切分感(syncopation)**始終維持張力。相關製作細節收錄於專案資料中。
卡司與編制延續 New Focus Recordings 商業版本:Nina Guo(女高音)、Lukas Papenfusscline(男高音),以及男中音 Tyler Boque、Cailin Marcel Manson擔綱演唱;器樂為Laura Williamson(中提琴)、Issei Herr(大提琴)、Greg Chudzik(低音提琴)、Daniel Lippel(電吉他)與John Aylward(電子聲響),Stratis Minakakis出任音樂總監。唱片標籤與內頁文件確認了人員與錄音名錄。
在錄音層面,《Oblivion》的剪輯、混音與母帶凸顯瞬態細節——包括電吉他的泛音撥奏與琴橋雜音、低音弦樂帶松香質地的運弓起音——並保有寬裕的動態範圍,使耳語般的宣敘調得以自然推升至整體漸強(crescendi)而不致削波失真(clipping)。內頁同時標示錄音場次與後期團隊,強調這是一套精密建構的聲音設計,而非單純的舞台「實況捕捉」。
製作與發行資訊。《Oblivion》由 Ravenser Odd Productions 出品,Laine Rettmer 執導,Alice Millar 擔任攝影指導。商業錄音由 New Focus Recordings 發行(目錄號 FCR370),並提供數位發行。片段與更多資訊可見於作曲家官方網站與唱片公司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