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n Recital Debut Award 將在卡內基音樂廳呈獻大提琴家加布里埃爾・馬爾廷斯

Gabriel Martins. Photo Credit: Martin Allison
Alice Lange
Alice Lange
Alice Lange 對音樂充滿熱情。她曾參與製作...

擁有美國與巴西背景的大提琴家加布里埃爾・馬爾廷斯(Gabriel Martins),將攜手鋼琴家維克多・聖地牙哥・阿順西翁(Victor Santiago Asunción)於卡內基音樂廳魏爾演奏廳登台。節目自巴洛克作為基礎,延展至十九世紀的浪漫樂派,並在中段穿插精煉的古典語彙與拉丁美洲現代主義色彩。此場演出屬 American Recital Debut Award 計畫的一環,為新銳音樂家提供紐約的正式舞台,同時配套導師制度與多季度的職涯支持。

開場選擇巴赫〈D 小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號〉。馬爾廷斯稱此作是其藝術身分的核心,為他處理音色、形式結構與長線旋律的標尺;在他看來,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組曲堪稱樂器的「聖典」,其中第二號尤其展現「陰影、深度與人性」。以無伴奏作品揭幕,亦清楚勾勒本場架構:自獨白式的起點,推進至二重奏篇章,在擴充色彩與音域之際,維持線條的清澈與秩序。

其後登場的是馬爾廷斯改編的莫札特〈E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K.304〉的大提琴版本。演奏者指出,作品篇幅與旋律經濟性格外適合大提琴,「溫柔的憂思與優雅的抒情」在樂器的「人聲」中音域自然發聲。此改編屬於他將部分莫札特作品引入大提琴曲庫的個人計畫,也開啟與阿順西翁於節目中段的對話。在策劃層面,熟悉的古典論述被以另一視角照明,而鋼琴與弦樂的呼應始終處於中心。

語法的轉折點來到阿爾韋托・希納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的〈潘帕納(Pampeana)第二號〉——獻給作曲家夫人、同為大提琴家的奧蘿拉・納托拉‐希納斯特拉。作品吸納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開闊地平與律動脈搏,與先前莫札特的古典克制形成刻意對比。馬爾廷斯將此作視為「歐洲以外最具份量的大提琴與鋼琴作品之一」,在經典脈絡與拉丁美洲現代主義之間取得平衡。對觀眾而言,這往往是整晚在色彩與音響攻勢上最為外放的段落,接續通往浪漫樂派的收束。

接著由佛瑞(Gabriel Fauré)的〈蝴蝶(Papillon)〉輕掠而過。此曲本名〈小品(Pièce)〉,因其「振翅」般的身段而改名為〈蝴蝶〉。置於本節目脈絡,這首短小而凝練的角色小品,成為莫札特的緊密論述與希納斯特拉的開闊手勢之間的「重整」時刻,亦是大型終章前的聽覺清場,呼應獨奏會常見的編排策略。

壓軸為布拉姆斯〈E 小調第一號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 38〉。馬爾廷斯形容此作是「早期傑作,兼具青年期的坦率與不設防的美感」。在現場語境,樂曲以低音部為錨點展開對位論述,對兩位演奏者的平衡與耐力皆提出要求,同時保有與魏爾演奏廳尺度相稱的親密度。作為收尾,它劃出清晰弧線:由無伴奏的巴洛克工藝,走向以結構重量與長線歌唱成形的浪漫二重奏。

更大的背景由 American Recital Debut Award 奠定。此計畫由鋼琴家與藝術行政者維克多・聖地牙哥・阿順西翁為紀念已故大提琴家林恩・哈瑞爾(Lynn Harrell)所創,透過三大支柱支持優秀青年古典演奏者:具國際影響力舞台的專場演出、藝術顧問團的專業導師制,以及橫跨三個演季的持續邀約。顧問名單包括葛萊美®大提琴家祖伊爾・貝利(Zuill Bailey)、大提琴家暨基金會主管伊凡・德拉克曼(Evan Drachman)、女高音瑪格麗塔・戈梅茲・賈內利(Margarita Gomez Giannelli)與阿順西翁本人。遴選由阿順西翁與貝利領銜的音樂家團隊共同進行,特別看重藝術家在實體與數位端培養觀眾的能力,以及面對產業變局的應變力。作為哈瑞爾的長年室內樂夥伴,阿順西翁亦將此計畫視為他所承襲導師傳統的延伸。

馬爾廷斯是本輪兩位入選者之一。其履歷包括 Concert Artists Guild/Young Classical Artists Trust 大獎、Sphinx Competition 金牌與大衛・波珀國際大提琴大賽金牌,並於受訓時期即屢獲肯定。這些里程碑帶來他於卡內基音樂廳、倫敦威格摩音樂廳、紐約 92 街 Y 與默金音樂廳的亮相,以及莫斯科音樂院大廳的演出,並與南北美多支樂團合作擔任獨奏。NPR、WQXR、KUSC、WFMT 等電台轉播將其影響延伸至音樂廳之外;其音樂節足跡亦遍及阿斯本、拉維尼亞、拉荷雅、Yellow Barn、克里夫蘭室內樂音樂節與 Mainly Mozart 等。

評論長期聚焦於其演奏的細膩打磨與傳達力:對於他在紐約的全巴赫專場,《The Strad》稱之為「深刻動人的體驗」;其他評述亦時常提及「豐潤、迷人的音色」與其在巴赫曲目中的說服力。除協奏曲舞台外,馬爾廷斯以將巴赫小提琴作品成套移植為大提琴並錄製全集而備受矚目。生涯資訊尚記載他曾師事 Ralph Kirshbaum(USC Thornton)與 Laurence Lesser(New England Conservatory),現居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所用樂器為法蘭切斯科・魯傑里(Francesco Ruggieri)約 1690 年製大提琴與 François Nicolas Voirin 琴弓。

阿順西翁的角色並不限於計畫管理。作為《華盛頓郵報》評為「沉著且富想像力」的史坦威藝術家(Steinway Artist),他在獨奏與協奏領域活躍於國際,並長年與頂尖弦樂家與四重奏合作——包括林恩・哈瑞爾、祖伊爾・貝利、安東尼奧・梅內塞斯、約書亞・羅曼、吉歐拉・施密特,以及多佛、艾默生與維加四重奏等。於音樂節方面,他曾任阿斯本音樂節室內樂師資,並曾在 Amelia Island、Highland‐Cashiers、Music in the Vineyards 與聖達菲等地演出。其錄音包括《貝多芬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全集》、與大提琴家 Joseph Johnson 合作的《蕭士塔高維契/拉赫曼尼諾夫》奏鳴曲,亦有與 Evan Drachman 的合作專輯,以及與哈瑞爾參與的《父親教我的歌》(Songs My Father Taught Me)。他同時為 FilAm Music Foundation 的創辦人與藝術總監,致力以獎學金與演出機會扶植菲裔古典樂手。

總結而言,本場的曲目建築與獎項框架將重點置於「延續性」而非「為新而新」:從無伴奏的巴洛克地基,經由以大提琴音色「重讀」的古典奏鳴曲,鋪展至以節律與色彩見長的拉美現代主義;再以一首法式性格小品清理聽覺,終至承擔總結功能的浪漫奏鳴曲。此結構清晰呈現馬爾廷斯的優先順序——音色多樣性、形式可讀性,以及吸納並再塑曲庫的意願——並與該計畫在舞台與數位端培養永續職涯的宗旨相呼應。對聽眾而言,這將是一幅凝練而連貫的音色與肌理全景,將大提琴與鋼琴的對話穩穩置於核心。

節目單:
巴赫——〈D 小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號〉;莫札特——〈E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 K.304〉(大提琴改編版);希納斯特拉——〈潘帕納第二號〉;佛瑞——〈蝴蝶〉;布拉姆斯——〈E 小調第一號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 38〉。
演出者: 加布里埃爾・馬爾廷斯(大提琴)、維克多・聖地牙哥・阿順西翁(鋼琴)。

日期(依要求列於文末): 演出——2025 年 12 月 13 日(六)19:30,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魏爾演奏廳。新聞稿發布——2025 年 10 月 21 日。

分享本文
尚無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