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Those I Love
For Those I Love | Photo Credit: Hugh Quberzky

For Those I Love 推出新單曲《Mirror》,為第二張專輯《Carving The Stone》預熱

2025-07-24 05:00

都柏林製作人、視覺藝術家兼詞曲創作者大衛·巴爾夫(David Balfe)的音樂企劃 For Those I Love 宣布發行新單曲《Mirror》。這首歌曲是其即將推出的第二張專輯《Carving The Stone》的先行曲。巴爾夫先前發行的同名首張專輯廣受好評,確立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將口語詩與電子音樂融為一體。新作品的推出延續了其富有影響力的藝術創作軌跡。

《Mirror》:一曲充滿推進力的聲音宣言

新單曲《Mirror》被形容為巴爾夫迄今為止最具推進力的作品,由「強勁的鼓點」持續推動向前。這首歌曲在 Zane Lowe 的 Apple Music 1 節目中首播,大衛·巴爾夫也在 Lowe 的節目中接受了相關採訪。《Mirror》的引人注目的視覺作品由奈爾·特拉斯克(Niall Trask)執導,以其電影化和敘事驅動的風格而著稱。特拉斯克的作品常將荒誕與嚴肅融合,旨在喚起幽默與悲愴並存的基調。

在《Mirror》中,巴爾夫的歌聲被描述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晰——也更憤怒」。他的聲音塑造了一個複雜的形象,集「街頭哲學家、激進的論辯家和懺悔詩人於一身,化身為一個博學多才的前銳舞者」。巴爾夫的演唱方式和歌詞處理的這種多面性,表明了他的藝術意圖以及在當代音樂中的獨特地位。「前銳舞者」一詞暗示了與電子音樂和反文化的聯繫,可能反映了對主流體系的幻滅。同時,「博學多才」則指向了其高超的智力水平和語言駕馭能力。這種融合使得巴爾夫能夠將學術批判與原始、本能的力量相結合,挑戰了傳統上對音樂家或社會評論家的認知。將思想深度與扎根於街頭的視角相結合,使他能夠傳達出既具思想嚴謹性又富情感共鳴的有力社會評論。

《Carving The Stone》:拓寬的主題畫布

《Carving The Stone》是 For Those I Love 的第二張完整專輯,它建立在巴爾夫備受讚譽的首張專輯的基礎之上。這部新作品的特點是主題上的顯著演變,與他的第一張專輯相比,它刻意「拓寬了範圍」並「放眼於更大的圖景」。雖然巴爾夫的首張專輯主要是一次對個人悲痛的原始而深刻的探索,特別是關於他最好的朋友保羅·柯蘭(Paul Curran)的去世以及更廣泛的暴力損失經歷,《Carving The Stone》則轉移了焦點。這張專輯將富有情感的口語詩與宏大的電子編曲和高亢的器樂融合在一起,呈現了他迄今為止最直接、最緊迫、最堅定不移的作品。它根植於記憶、抵抗和原始的情感真實等主題。

這種主題上的轉變代表了一種自覺的藝術進步。巴爾夫本人曾表示,他最初不願重溫首張專輯中那些深刻的個人主題,稱他「無法面對再次審視相同的話題:再次創傷自己不是一個選擇」。這表明,他早期作品中對個人痛苦的強烈處理,如今已為他將批判的視角轉向外部鋪平了道路。悲痛的個人經歷,一旦得到宣洩,似乎已成為理解和闡明集體苦難或系統性不公的基礎。這意味著藝術家並非放棄對深刻、重要主題的承諾,而是將「重要」的定義從個體擴展到集體,展現了在社會背景下對人類境況更全面的參與。

這張專輯的核心主題依然強調工人階級社區的生活和家庭之愛,但現在它延伸到對愛爾蘭資本主義如何影響這些社區的直接批判。巴爾夫將這種資本主義的影響描述為「文化之死」和「對一個城市和一代人的扼殺」。這種本土化的焦點表明,抽象的經濟理論和全球趨勢如何在具體的城市環境中產生切實、有害的影響。「文化之死」和「城市之扼殺」意味著身份、社區和機會的深刻喪失,這直接與經濟政策以及更廣泛的資本主義力量對當地居民的影響相關。透過捕捉工人階級生活屈辱的片段和馬克思主義的沉思,巴爾夫為聽眾提供了一個視角,以理解普遍問題如何在日常鬥爭中顯現。

《Carving The Stone》被呈現為「對當代都柏林生活感受的大膽審視」,探索了巴爾夫個人在被他視為「充滿惡意」的城市中「尋求穩定」的旅程。他創作這張專輯的過程源於最初不願重溫過去的創傷,但最終,一段富有成效的觀察期讓他意識到第二張專輯已成為「藝術的必然」。他一絲不苟地將這些「塗鴉變成詩句」,並在自己的家庭工作室中製作器樂,以音樂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在整個過程中,巴爾夫始終保持著一種哲學化的態度,在「生活的灰色地帶,介於希望與絕望之間」尋找意義,為專輯中常常嚴酷的主題增添了細微之處。

歌詞的深刻性:批判「技術封建主義」和階級動態

《Mirror》和整張專輯的歌詞深度,凸顯了巴爾夫作為「激進的論辯家」的角色,他運用文字剖析當代問題。專輯中的一個主要焦點是對「技術封建主義」的批判,這一概念在《Mirror》中直接被提及。這個術語描述了一種現代經濟體系,其中主導性的科技公司擁有類似於歷史上封建領主的權力,控制著重要的數位平台、數據和線上市場。在這個框架下,個人和小型企業成為「數位農奴」,依賴這些平台獲取工作、社交聯繫和基本服務,就像農民曾經依賴封建領主獲取土地和保護一樣。

該體系的核心特徵包括對大型科技公司的普遍依賴、這些實體擁有數據所帶來的影響,以及由此導致的產業內有限競爭。這一概念已由雅尼斯·瓦魯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和塞德里克·迪朗(Cédric Durand)等思想家進行了深入發展。「技術封建主義」的明確納入和詳細闡釋,將專輯的批判提升到超越一般反資本主義情緒的層面,成為一種具體的、當代的經濟分析。巴爾夫不僅僅是表達不滿,他更是在探討一個明確的理論框架,該框架描述了數位平台如何創造新的控制和剝削形式。詳細的定義揭示了這一概念的深度——Google 和 Amazon 等公司如何能夠像現代封建領主一樣運作,從「數位農奴」那裡榨取價值。這表明巴爾夫的憤怒精準地指向了現代數位控制和剝削的機制,使得他的批判與當前的社會經濟辯論高度相關。

為了闡明專輯的階級批判,歌詞《Mirror》中有一段直接的摘錄:「看,我被自己人活生生刺傷,但被高高在上的人款待和宴請,對我來說卻成了更大的罪行,如果我注定要流血,那就讓我被我能看到的刀刃刺傷而流血吧。」這句強有力的歌詞將公開、可見的暴力與一種更微妙、系統性的傷害並置。巴爾夫在傳統、可見的剝削或暴力形式與當代資本主義和「技術封建主義」中固有的、常常無形且普遍存在的經濟壓迫之間建立了直接聯繫。「更大的罪行」並非肉體上的創傷,而是強大實體所施加的陰險、普遍的經濟不穩定性。這凸顯了當代生活中經濟不穩定的普遍性,特別是對工人階級社區而言,以及數位系統如何透過製造新的依賴和財富攫取途徑來加劇這些問題。

這段歌詞內容進一步與專輯中更廣泛地表達的挫折感相連,這些挫折感源於「租房的苦難、微薄的薪水、兼職和債務」,從而將理論批判根植於具體、日常的掙扎之中。巴爾夫尖銳地指出都柏林「與技術封建主義同床共枕」,這明確地將這一全球理論與他特定的地方語境聯繫起來,證明了抽象概念如何在個體日常生活中顯現。透過聚焦「技術封建主義」,這張專輯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試金石,引發關於數位權利、經濟不平等和資本主義未來的更廣泛討論。這使得這張專輯在思想上具有挑戰性,在政治上富有參與性,有可能在其受眾及更廣泛的範圍內引發更深入的對話。

從讚譽到演變:新作的背景化

為了給《Carving The Stone》提供必要的背景,回顧 For Those I Love 同名首張專輯所受到的評論至關重要。這張專輯獲得了廣泛的評論界讚譽,例如《星期日泰晤士報》稱其「非凡」,《獨立報》稱其為「一張令人震驚的專輯」,而《新音樂快報》則讚譽其為「一張完美的處女作」。這表明他的早期作品在音樂媒體中受到了高度評價。此外,這張首張專輯還榮獲了享有盛譽的 2021 年 Choice Music Prize,獲得了業界的認可。

這張專輯的核心主題圍繞著對朋友保羅·柯蘭(Paul Curran)去世所帶來的原始悲痛的加工,通常透過口語詩和電子音樂的獨特融合來傳達。這張專輯中感人肺腑的歌詞內容和強有力的主題受到了評論家和聽眾的廣泛關注。這張專輯在評論界取得的成功為新作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樹立了先例。這種在品質和主題深度上的一致性表明了一種連貫的藝術願景,即在首張專輯中探索的個人痛苦自然地延伸到《Carving The Stone》中更廣泛的社會批判。這種進步表明,藝術家有能力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探索新領域,從而持續地、有意義地進行評論。

《Carving The Stone》代表著他之前作品的擴展,而非徹底的背離。它建立在他獨特的藝術聲音的既定基礎上,同時有意識地拓寬了其主題範圍,以解決更廣泛的社會問題。這一軌跡將 For Those I Love 定位為一位擁有不斷成長和演變敘事的藝術家,能夠創作既能引起個人共鳴又具有社會意義的作品。這種藝術目的的連續性可以加強他與現有聽眾的聯繫,同時吸引對其擴展主題範圍感興趣的新聽眾。

專輯發行及相關資訊

《Carving The Stone》將以多種實體形式發行。其中包括 CD、標準黑色 LP、愛爾蘭獨家彩色 LP、僅限獨立商店發行的獨家彩色 LP,以及限量發行的 Dinked 獨家版 LP。該專輯定於 8 月 8 日發行。

For Those I Love - Mirror (Visualiser)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