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影集你看完就忘,有些則會深深烙印在你心裡,份量十足。「德里罪案」始終屬於後者。它不是一部標準的警匪劇;它是一場厚重、嚴謹的電視盛宴。自首播以來,它便以一股獨特的力量站穩腳跟,成為首部榮獲國際艾美獎最佳劇情類影集的印度作品。
本劇以單元劇的形式呈現,每一季都深入探討一個震撼印度首都良知的真實案件。極具代表性的第一季,鉅細靡遺地重構了 2012 年惡名昭彰的「Nirbhaya」公車輪姦案後的警方調查過程。該案引發了全國性的示威浪潮,並迫使性侵害法規進行改革。第二季則將焦點轉向聲名狼藉的「內褲幫」(Chaddi Baniyan)所犯下的罪行。
儘管案件各不相同,但貫穿全劇的核心始終如一:瓦爾蒂卡·查圖爾維迪(Vartika Chaturvedi)警官。作為她的代表性角色,謝法莉·莎(Shefali Shah)在第三季中回歸,但這次的晉升將改變一切。她不再是 DCP(警察局副局長),而是 DIG(警察局副總監)瓦爾蒂卡·查圖爾維迪,這位「長官女士」正處於一場更大風暴的中心。
「德里罪案」的 DNA 在第一季中就已牢固確立,該項目源於對案件資料長達六年的研究。根據原創者里奇·梅塔(Richie Mehta)的說法,其目的並非「描繪邪惡」,而是專注於「事件的餘波以及處理後果的人們」。該劇試圖「將往往經費不足、工作超載的警察部隊人性化」,並「提供背景、宣洩的出口,以及開啟一場艱難的對話」。這便是本劇的承諾:它不提供華麗的飛車追逐或槍戰,而是審視「人性的韌性」,以及那些必須維護正義的「執法人員所承受的情感衝擊」。
「德里罪案」的情感核心不僅在於案件本身,更在於瓦爾蒂卡召集的這支值得信賴的團隊。新罪案帶來的混亂,被她核心圈子的穩定性所平衡,第三季將迎回這支核心隊伍。除了謝法莉·莎,觀眾還將看到本劇的支柱人物回歸:飾演妮蒂·辛格(Neeti Singh)的拉西卡·杜加爾(Rasika Dugal)和飾演布彭德拉·辛格(Bhupendra Singh)督察的拉傑什·泰朗(Rajesh Tailang)。賈婭·巴塔查里亞(Jaya Bhattacharya)和阿努拉格·阿羅拉(Anurag Arora)等熟面孔的歸隊,使警局的世界觀更加穩固。
但如此規模的調查需要更龐大的團隊。新一季還將介紹幾位參與調查的新面孔,包括薩亞尼·古普塔(Sayani Gupta)、米塔·瓦希什特(Mita Vashisht)、安舒曼·普什卡爾(Anshumaan Pushkar)和凱利·多吉(Kelly Dorji),這預示著案件的範圍將進一步擴大。
劇集題材所帶來的情感衝擊,無論在戲裡戲外顯然都是真實的。在最近的採訪中,包括莎、杜加爾和新加入的胡瑪·庫雷希(Huma Qureshi)在內的主要演員都談到了製作過程的疲憊。他們倡議業界建立一個「非剝削性」的工作環境。莎尤其坦率地談到了扮演瓦爾蒂卡所付出的代價,她解釋說,這麼多年後,她現在敢於開口說:「我需要回家了。」她解釋了這個角色的消耗性:「我每天早上都必須拿出最佳狀態……在這樣的劇集中,你必須傾盡所有,它會把你耗乾。」這種坦誠凸顯了該劇素材的沉重;「情感衝擊」不僅僅是劇本上的一行字,更是演員們活在這個世界裡所付出的真實人性成本。
如果說第一季是局限於一座城市的幽閉式調查,那麼第三季則打破了疆界。預告片中揭示的本季官方標語明確點出了格局:「超越理性,跨越邊界。一樁將突破所有界限的案件。」
本季的核心犯罪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人口販運網絡」。這並非一次地方性的行動。敘事將瓦爾蒂卡帶離了她慣常的德里管轄區,讓她陷入了一個全國性的犯罪網。調查「超越了首都範圍」,追隨的線索「從德里延伸至阿薩姆邦和羅塔克」。宣傳資料描述了一個可怕的系統,「在那裡,人命如同商品般被轉移,身份被抹去,生命被交易」。
這個網絡的受害者是「年輕女性和兒童」。調查發現了「年輕女性在工作承諾的誘騙下失蹤、被迫結婚,以及兒童和婦女被當作奴隸使用」的犯罪模式。
這標誌著該劇敘事上的重大演變。第一季是一次「被動」調查:一件可怕的罪行發生了,瓦爾蒂卡和她的團隊受命與時間賽跑,尋找罪魁禍首。相比之下,第三季則被塑造成對一個龐大陰謀的「主動」調查。官方簡介描述瓦爾蒂卡「將這些失蹤事件之間的線索聯繫起來」。她不僅僅是在偵破一個孤立的事件;她正在揭露一個隱藏的「犯罪帝國」,一個「靠恐懼、利益和沉默滋養的系統」。這一轉變使該劇從一部地方警匪劇轉變為一部格局宏大的陰謀驚悚片。
第一季讓瓦爾蒂卡面對的是匿名的暴行和系統性的失靈。第三季則賦予了這種黑暗一個名字和一張面孔。胡瑪·庫雷希(Huma Qureshi)加入了演員陣容,但並非作為警隊的一員。她扮演本季的主要反派:「大姐大」(Badi Didi)。
官方簡介用一種可感知的恐懼來描述她。她是「犯罪帝國難以捉摸的建構者」,一個「在各個城市間被低聲耳語的名字」。她「冷酷無情、無影無蹤,且總是領先一步」。
庫雷希本人也強調了這個角色的特性。在預告片發布會上,她這樣描述這個角色:「我認為這可能是我職業生涯中最黑暗、最令人反感的角色,我是以最好的方式在說這句話。」
這一轉折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將衝突個人化了。官方簡介明確將其定位為「兩位拒絕失敗的女性之間的心理對抗」。這不再僅僅是「瓦爾蒂卡對抗體制」;現在是「瓦爾蒂卡對抗大姐大」。一場激烈的貓鼠遊戲即將上演,對陣雙方是兩位強大的女性掌權者,一位致力於維護法律,另一位則在陰影中操縱著一個帝國。
「德里罪案」延續了其從現實生活事件中汲取敘事素材的傳統。據報導,第三季複雜的人口販運案件是由一個令人心碎的發現觸發的:「一名被遺棄嬰兒的發現」。這一情節的靈感來源於 2012 年令人心碎的「法拉克寶寶」(Baby Falak)真實案件,這一事件震驚了全國。
這起真實案件的始末,正是構成「德里罪案」DNA 的原始素材。2012 年 1 月 18 日,一名 15 歲的少女帶著一名兩歲女嬰(後來被稱為法拉克)來到德里的 AIIMS 創傷中心。醫生們被眼前的景象嚇壞了。女嬰入院時「頭骨骨折、手臂骨折、全身布滿人類咬痕」,並且「臉頰……被熱鐵烙傷」。後來得知,她的頭曾被「猛撞向牆壁」。那名少女關於孩子從床上掉下來的說詞,立刻被識破了。
警方調查揭開的是一齣人口販運的悲劇。法拉克的母親穆尼(Munni)被人口販子「誘騙進入了第二次婚姻」。她的三個孩子被迫與她分離,「被分散」並「從一個成年人轉手到另一個成年人手中」。法拉克最終落入那名少女(據報導是一名 14 歲的性工作者)之手,後者因無力照顧而虐待她。儘管法拉克曾短暫奇蹟般地康復,吸引了全國的目光,但她最終在 2012 年 3 月 15 日因心臟驟停而死亡。
這個案例完美地詮釋了「德里罪案」為何存在。法拉克所受的虐待並非孤立事件;它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和系統性失靈的症狀。它揭露了那些肆無忌憚運作的人口販運網絡。如果說第一季利用一樁案件來審視厭女症和不平等,那麼第三季則以法拉克案為切入點,調查那個導致聯合國一份報告將印度列為「對女童而言最危險的地方」的系統。當時關於法拉克案的一則新聞標題總結道:「誰殺死了法拉克寶寶?是這個系統……它漠不關心。」現在,瓦爾蒂卡·查圖爾維迪將調查的正是這個系統。
第三季在幕後也有一些重大變化。雖然里奇·梅塔創作了該劇並執導了第一季,但執導了第二季的塔努傑·喬普拉(Tanuj Chopra)現在接任了第三季的節目統籌和導演。本季的劇本是團隊合作的結晶,團隊成員包括喬普拉、馬揚克·特瓦里(Mayank Tewari)、阿努·辛格·喬杜里(Anu Singh Choudhary)、舒布拉·斯瓦魯普(Shubhra Swarup)、阿普瓦·巴克希(Apoorva Bakshi)和麥可·霍根(Michael Hogan)。
一個值得注意的製作進展是其明星主演的更深度參與。在第三季中,謝法莉·莎不僅是領銜主演,還擔任了執行製作人,這表明她在塑造劇集敘事和她的角色方面有了更深的參與。
本季的結構也暗示了其節奏。第三季將由七集組成。這是對第一季(七集)模式的回歸,也比第二季(五集)有所擴展。這一回歸更長季播的決定,表明了主創有意回歸第一季的敘事深度和嚴謹節奏。一個全國性的人口販運陰謀案件,需要七集模式所能提供的敘事空間,它融合了第一季的規模感和喬普拉在第二季中確立的導演風格。預計所有七集將一次性上線,讓觀眾能夠完全不間斷地沉浸其中。
DIG 瓦爾蒂卡·查圖爾維迪和她的團隊回歸,揭開一個遍布全國的黑暗網絡,面對這起有望將他們推向所有道德和職業極限的案件。
「德里罪案」第三季將於 11 月 13 日在 Netflix 上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