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紀錄片系列《全美緝兇:賓拉登》於 Netflix 上線。此系列備受期待,向觀眾承諾對基地組織首腦奧薩瑪·賓拉登在美國毀滅性恐怖攻擊後,長達近十年的國際追捕行動,進行全面且深入的剖析。
《全美緝兇:賓拉登》是 Netflix 已建立的真實犯罪紀錄片系列品牌「全美緝兇」的第三部作品。此品牌先前已推出過對O·J·辛普森等爭議人物,以及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等重大國家創傷事件的備受好評的檢視。
先前作品的成功培養了一批忠實觀眾,並讓他們對特定的調查風格抱有期待。這批既有觀眾為新作提供了初步的推動力,但也意味著該系列將面臨與前作及「全美緝兇」品牌整體聲譽的嚴格比較。處理像奧薩瑪·賓拉登這樣具有巨大歷史重要性的主題,進一步提高了該系列的門檻,顯示 Netflix 對其處理複雜且關鍵歷史事件的敘事能力充滿信心。
此系列由莫·路西 (Mor Loushy) 和丹尼爾·西萬 (Daniel Sivan) 執導,旨在記述這場令世界著迷且憂慮的「史詩級追捕」。片中重點呈現了「美國政府的獨家訪談,涉及中央情報局 (CIA) 及軍方官員」。並且承諾將有前所未見的影像,以及最重要的,即將揭露的新真相。
一場長達十年的追捕
該紀錄片系列鉅細靡遺地追溯了從911攻擊事件後混亂的即時反應,到2011年5月2日美國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進行秘密軍事突襲,最終擊斃賓拉登的近十年歷程。它致力於對追蹤這位全球最難捉摸、最受通緝的人物之一所需的全球動員,進行「深度分析」。
敘事預計將回顧並剖析這場漫長追捕中的關鍵事件與重要里程碑。其中包括911事件後情報的初步湧現與瘋狂的搜捕行動,以及備受爭議的2001年底在托拉博拉山區「錯失的良機」——許多人相信賓拉登當時已陷入絕境但最終成功逃脫。該系列同時探討了賓拉登即使在銷聲匿跡期間,仍持續發揮影響力並據稱策動或指揮了更多攻擊,例如2004年馬德里火車爆炸案及2005年倫敦地鐵攻擊案。
紀錄片的很大部分聚焦於最終取得突破的艱辛且往往令人沮喪的情報工作。這包括對賓拉登信任的信使阿布·艾哈邁德·科威提 (Abu Ahmed al-Kuwaiti) 的關鍵識別與追蹤。正如《時代》雜誌一篇預告所詳述,一個決定性時刻出現在2010年夏天,當時情報官員攔截到科威提的一通電話,從而追蹤到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一處大型且異常安全的院落。紀錄片深入探討了對此院落的監視,強調了諸如「三樓一道八英尺高的牆」等奇特特徵,以及對在院內散步的一名身份不明男子身高的細緻分析——其影子與賓拉登的身高相符。
此外,該系列揭示了喬治·W·布希及巴拉克·歐巴馬政府內部,對於尋找賓拉登的策略以及最終發動突襲的高風險決策所進行的激烈辯論。對托拉博拉等關鍵時刻的特別關注,以及追蹤信使的詳細方法,顯示出製作團隊意圖檢視那些可能改變追捕軌跡,或特定情報技術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關鍵節點。
該片由莫·路西和丹尼爾·西萬製作,他們先前的作品包括《機密營地:美國的秘密納粹》(Camp Confidential: America’s Secret Nazis),該片同樣重新檢視了一段複雜的歷史插曲。
關鍵訪談與視角
《全美緝兇:賓拉登》提供了「來自美國政府的獨家訪談,涉及中央情報局 (CIA) 及軍方官員」。
高層受訪者包括在阿伯塔巴德突襲行動時擔任CIA局長的里昂·潘內達 (Leon Panetta)。潘內達在片中討論了賓拉登之死的深遠意義,將其視為一個「在許多方面……真正為所有911受害者伸張了正義」的時刻。納入這些在布希和歐巴馬政府時期密切參與決策過程的重要人物,是本片的一大看點。
紀錄片同時也提供了來自直接參與突襲行動人員的視角。《時代》雜誌的報導提及了地面人員的回憶,包括一段據稱來自海豹部隊成員羅伯特·奧尼爾 (Robert O’Neill) 的描述(其公開說法有時引發爭議,使其可能參與本片一事值得注意)。這些描述勾勒出任務期間明顯的緊張氛圍、辨識出賓拉登的時刻,以及行動人員之間「我們接受了這次任務可能犧牲,但活下來真好」的赤裸體悟。
除了戰略和行動細節,《全美緝兇:賓拉登》似乎也致力於探索這場漫長追捕的人性維度。它觸及了參與任務者所做的個人犧牲和面臨的巨大壓力,以及這項高風險、長達十年的努力所帶來的情感和心理代價。這些受訪者的選擇和呈現方式,形塑了紀錄片的敘事及其整體訊息。對美國政府官員、CIA及軍方人員的明顯側重,暗示這是一個主要從追捕者角度講述的故事。
IV. 敘事脈絡化:先前的追捕與媒體呈現
《全美緝兇:賓拉登》並非憑空出現。作為 Netflix「全美緝兇」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它立基於該平台日益增長的真實犯罪紀錄片片庫之上。前作《全美緝兇: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American Manhunt: 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儘管由不同導演(佛洛伊德·羅斯 (Floyd Russ))執導,但共享了部分執行製作人,包括克斯汀·恩霍夫 (Kerstin Emhoff)、艾倫·L·金斯堡 (Aaron L. Ginsburg)、威廉·格林 (William Green) 和提勒·羅素 (Tiller Russell)。該系列為檢視複雜的大規模追捕行動開創了先例,通常與官方來源有著重要合作,從而設定了觀眾對這部新作的期待。
或許最具意義的比較對象是葛雷格·巴克 (Greg Barker) 執導、2013年榮獲艾美獎的HBO紀錄片《追殺賓拉登》(Manhunt: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Hunt for Bin Laden)。這部廣受好評的影片改編自記者彼得·柏根 (Peter Bergen) 的詳盡著作《追捕:十年搜寻賓拉登,從9/11到阿伯塔巴德》(Manhunt: The Ten-Year Search for Bin Laden From 9/11 to Abbottabad),並對眾多CIA分析師進行了廣泛訪談,其中包括被戲稱為「姐妹幫」(Band of Sisters) 的女性分析師小組。
在HBO作品問世十多年後,Netflix的這部系列劇具有納入近期解密資訊或來自2013年時或許尚無發言自由的個人觀點的潛在優勢。相較於巴克先前的作品,導演路西和西萬也可能為題材帶來獨特的風格或主題處理方式。時間的推移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潛在的新資訊,但也帶來了重新講述一個許多人覺得已相當熟悉的故事的挑戰。
曲折的上映之路:本身就是一齣傳奇
《全美緝兇:賓拉登》今日的上映之路,本身也充滿了懸念與公眾的 dismay (錯愕)。該紀錄片系列最初定於2025年3月10日首播。然而,Netflix後來宣布改至2025年5月14日,理由是「檔期衝突」。這一突然的延期引發了相當大的「錯愕」,在某些群體中甚至是公開的「憤慨」,因為訂閱者們一直熱切期待這部系列。許多人湧向社交媒體平台表達不滿,據報導,一些用戶甚至威脅要取消Netflix訂閱以抗議這莫名其妙的延遲。
儘管Netflix提供的官方理由平淡無奇,但關於延期真正原因的猜測迅速蔓延。各種理論在網路上廣泛流傳,從3月10日恰逢伊斯蘭教神聖月份齋戒月的開始,到更直接的巧合——當天是奧薩瑪·賓拉登的生日。有些人甚至推測,可能是政府施壓要求修改紀錄片內容,特別是考慮到片中聲稱呈現了「前所未見的情報」。據報導,Netflix最初對延期問題的回應含糊其辭,僅表示該系列已改期至「未指明的稍後日期」,這在最終確認5月14日檔期前,進一步加劇了猜測。
何處觀看《全美緝兇:賓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