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上線了一部新的紀錄片,對一則數位時代的寓言失控進行了冷靜的剖析。《全面失控:荷蘭小鎮派對之亂》是該串流平台關於公共災難的系列紀錄片的最新一部,重溫了 2012 年在荷蘭小鎮哈倫發生的事件。這個小鎮因一場由社群媒體引發的派對而成為了暴動的中心。這部由亞歷克斯·伍德執導的 48 分鐘影片,冷靜地調查了一位少女的生日派對邀請,如何在 Facebook 的新興力量和一部好萊塢電影的影響下,逐漸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的破壞之夜。該紀錄片將哈倫暴動呈現為線上狂歡與線下現實激烈碰撞的標誌性案例研究,而非一次偶然事件。
數位火花
影片細緻地將這場災難追溯到一個看似無傷大雅的錯誤。一位名叫梅特·韋斯特赫伊斯的荷蘭少女為自己的十六歲生日創建了一個私密的 Facebook 活動,本意是與一小群朋友安靜地慶祝。然而,她無意中將活動的隱私設定公開,這個錯誤讓任何人都能看到並分享邀請。這份數位邀請函迅速脫離了她的控制,像雪球般滾大,演變成一場網路關注的雪崩。回覆參加的人數激增,在超過 24 萬人看到貼文後,最終有 3 萬人確認將出席。
即使在驚慌失措的梅特取消了活動之後,這個想法也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力。派對不再屬於她。匿名的使用者,其中一些來自荷蘭境外,創建了山寨活動頁面,將這次聚會重新命名為「哈倫 X 計畫」。一場未經授權的宣傳活動蓬勃發展,配備了專門的網站、Twitter 帳戶,以及剪輯了電影《X 計畫》場景以製造聲勢的 YouTube 預告片。紀錄片中首次採訪了韋斯特赫伊斯,她講述了在未經她同意的情況下,印有她頭像的商品被製造和銷售,她如何成為了一個病毒式傳播現象的不情願的代言人。

電影藍圖
紀錄片認為,哈倫的暴動與 2012 年電影《X 計畫》的文化影響力密不可分。這部電影本身大致受到澳洲一場失控派對的啟發,描繪了一場高中生日派對如何升級為一場破壞性的狂歡,美化了混亂,並將主角塑造成幾乎沒有承擔任何後果的傳奇人物。《全面失控:荷蘭小鎮派對之亂》展示了這種電影幻想如何為現實提供了一個強大而危險的劇本。
參與者和網路推廣者明確地用電影的名字來為哈倫的聚會打上烙印,為無政府狀態設定了明確的預期。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個小鎮,不僅僅是為了參加派對,更是為了重演一場無需承擔後果的破壞幻想。紀錄片將此分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文化反饋循環:一個真實事件啟發了一部電影,而這部電影反過來又啟發了一場更混亂的真實事件,而這個事件現在又成為了這部紀錄片的主題,為新一代觀眾包裝了這一現象。
混亂之夜
影片利用檔案錄影和目擊者的敘述,對暴動進行了逐刻的重構。在預定的當晚,3000 到 5000 名年輕人湧入了人口不足 19000 人的哈倫鎮。當局雖然收到了警告,但低估了病毒式傳播事件的規模,他們封鎖了梅特居住的街道;而她和家人早已逃離了家。
據目擊者稱,起初氣氛還算友好,但由於沒有真正的派對可參加,氣氛開始變味。在酒精的刺激下,焦躁的人群轉向了暴力。他們開始向警察投擲瓶子、石頭、自行車,甚至花盆。騷亂蔓延至鎮中心,商店遭到打砸和搶劫,其中還包括一家當地超市。汽車被點燃,公共財產遭到破壞。警方的應對措施也隨之升級,最終出動了 500 名鎮暴警察來驅散人群。事件的後果是嚴峻的:至少 30 人受傷,34 人被捕,損失估計超過一百萬歐元。
數位清算
最終,《全面失控:荷蘭小鎮派對之亂》將哈倫暴動定位為一個關於數位時代的幼稚和制度上的準備不足的警示故事。影片強調了地方當局未能理解病毒式威脅的性質,即使在就漢堡發生的類似但規模較小的事件諮詢了德國警方之後也是如此。
然而,紀錄片也探討了促成這場災難的科技的雙重性。在暴動發生後的幾天裡,同一個社群媒體平台被用於建設性的集體行動。一個名為「哈倫清潔 X 計畫」的 Facebook 小組被創建,用以組織志工進行清理工作;而另一個名為「哈倫嫌疑人 X」的小組則透過分享照片和影片,幫助警方進行人肉搜索,以識別暴動者。這增加了一層細微的差別,展示了製造混亂的工具同樣可以用於公民修復行動。影片的結論是,這場災難並非單一故障點所致,而是科技、媒體影響和人類行為共同作用下的一場完美風暴——這個教訓在今天仍然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這部由亞歷克斯·伍德執導的紀錄片時長 48 分鐘,於 2025 年 7 月 8 日在 Netflix 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