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諷刺喜劇《波蘭貴族 1670》第二季現已在 Netflix 上線,繼續講述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貴族家庭亞當切夫斯基(Adamczewski)的故事。劇集回到虛構的亞當奇哈村(Adamczycha),家族領袖揚·帕維烏·亞當切夫斯基(Jan Paweł Adamczewski)這位小貴族(szlachcic),仍不懈地追求他那唐吉訶德式的夢想——成為波蘭歷史上最著名的「揚·帕維烏」。第一季以其偽紀錄片風格的歷史鬧劇,確立了該劇獨特的類型定位,並獲得廣泛好評,尤其在波蘭國內。其成功歸功於其精妙的智慧、強大的演員群戲,以及一種非傳統的敘事手法——將 17 世紀的背景作為載體,對歷史上的波蘭貴族與當代社會的荒謬性進行雙重批判。該劇透過冷面幽默、刻意的時代錯置以及高水準的製作價值脫穎而出,創造了一部既有鮮明文化特色又能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共鳴的喜劇。
第二季的敘事軌跡
新一季直接建立在前作未解的敘事線索之上,深化了亞當切夫斯基家族內部錯綜複雜的矛盾。作為喜劇和戲劇核心驅動力的家庭動態,在新的壓力下繼續演變。表面虔誠的女主人索菲亞·亞當切夫斯卡(Zofia Adamczewska)與曾是她兒子未婚妻的羅莎莉亞(Rozalia)之間的秘密戀情在暗中進一步發展,探討了在僵化社會框架下被禁止的慾望和道德偽善等主題。與此同時,思想進步的女兒安妮拉(Aniela)與立陶宛農民馬切伊(Maciej)之間打破社會常規的戀情也進入了新階段。他們的關係在第一季結尾時因一個吻而達到高潮(此前馬切伊放棄了逃離村莊的計畫),並繼續挑戰著那個時代不可動搖的階級結構。而小兒子,神父雅各(Jakub),仍然是犬儒式野心的中心人物,他繼續策劃陰謀,操縱不斷發酵的醜聞,以謀取家族財富,實現個人私利。他的角色弧線持續地對教士的機會主義進行諷刺性評論。劇情還交代了長子史坦尼斯瓦夫(Stanisław)的去向,他在訂婚失敗後出逃,為未來的故事發展留下了伏筆。第二季最關鍵的敘事催化劑是一位權貴之子的到來。這個角色的引入標誌著該劇核心衝突的一次刻意的結構性升級。第一季的主要外部張力是揚·帕維烏與鄰居安傑伊(Andrzej)之間的橫向競爭——當揚·帕維烏買下安傑伊那半個村莊後,這一衝突得以解決——而新角色則引入了縱向衝突。這將亞當切夫斯基家族置於一個社會地位遠高於他們的角色的對立面,形成了一種揚·帕維烏慣用的那些小伎倆無法撼動的權力動態。這一敘事轉變迫使角色們直面他們在聯邦更廣泛的權力結構中的相對渺小,從而將諷刺從對個人愚行的批判深化到對系統性社會階級制度的批判。

製作規模與新視野
第二季一個顯著的變化是製作規模和地理範圍的擴大。雖然亞當奇哈村依然是敘事的中心,但故事線如今已跨越既定邊界,延伸至異國他鄉。新一季的製作包括在克羅埃西亞的維爾島(Vir)進行拍攝,該島在劇中充當鄂圖曼帝國的沿海地區。在劇集的諷刺框架下,該地區被描繪成 17 世紀一個熱門的旅遊勝地。這種擴展不僅僅是為了視覺多樣性而進行的表面改變,更是一種重要的主題手段。透過將部分敘事轉移到國外,該劇得以將其諷刺的鏡頭從波蘭村莊的微觀世界轉向 17 世紀地緣政治和文化刻板印象的宏觀世界。場景的轉換為探討波蘭的排外情緒、民族認同以及角色們在面對陌生文化時所表現出的狹隘世界觀提供了新的畫布。然而,亞當奇哈村的主要拍攝地仍然是科爾布索瓦(Kolbuszowa)的民俗文化露天博物館,它為第一季的美學風格提供了至關重要的、高度真實的建築和氛圍背景。
原班人馬與創作願景
主要演員陣容和核心創作團隊的悉數回歸,保證了表演和創作方向的延續性。第一季的全體演員再次出演各自的角色,確保了核心人物形象的一致性。巴特沃米耶·托帕(Bartłomiej Topa)回歸飾演族長揚·帕維烏·亞當切夫斯基,卡塔芝娜·赫爾曼(Katarzyna Herman)飾演他的妻子索菲亞。瑪蒂娜·貝奇科夫斯卡(Martyna Byczkowska)繼續扮演思想進步的女兒安妮拉,米哈烏·西科爾斯基(Michał Sikorski)則再次出演詭計多端的神父雅各。演員陣容還包括飾演農民馬切伊的基里爾·皮特魯楚克(Kirył Pietruczuk)和飾演索菲亞兄弟、驃騎兵波格丹(Bogdan)的多布羅米爾·迪梅茨基(Dobromir Dymecki)。負責該劇獨特基調和美學風格的關鍵創作人員也已回歸。本季由雅各·魯日沃(Jakub Rużyłło)編劇,馬切伊·布赫瓦爾德(Maciej Buchwald)和科迪安·孔杰拉(Kordian Kądziela)執導。尼斯·克羅內(Nils Croné)再次擔任攝影指導,這一職位對該劇獨特的視覺形象至關重要。製作再次由 Akson Studio 負責,製片人伊沃·克蘭科夫斯基(Ivo Krankowski)和揚·克維欽斯基(Jan Kwieciński)監督整個專案。這種台前幕後的延續性確保了第二季能夠建立在第一季已確立的藝術願景之上。
主題與風格框架
《1670》繼續在偽紀錄片的類型慣例內運作,這是一種利用紀錄片拍攝手法達到諷刺效果的形式。一個主要的敘事手段是角色直接對鏡頭說話,即「打破第四道牆」,這讓角色能夠就事件發表他們未經修飾且往往帶有嚴重偏見的看法。然而,本劇的視覺風格刻意超越了典型的偽紀錄片美學。雖然最初的構想更傾向於傳統的、觀察性的風格,採用反應式手持攝影機拍攝,但創作團隊最終發展出一種更主觀、更具電影感的視覺語言。最終呈現的攝影風格更接近一部史詩級歷史電影,其特點是精心構圖的鏡頭和豐富的視覺質感,但又增加了一個風格層次——角色可以隨時與觀眾對話。這種混合方法使得角色看向鏡頭的行為不再是承認攝製組的存在,而是角色們為了向觀眾傾訴、密謀或尋求支持而做出的刻意敘事選擇。這一獨特的視覺策略是該劇諷刺機制的核心。透過將貴族(szlachta)那些渺小、荒謬且常常無能的行為置於史詩歷史片的宏大敘事語言框架下,攝影創造出一種持續的諷刺性張力。視覺風格肯定了角色們膨脹的自我認知,賦予他們一種虛假的歷史重要性感,而敘事和對白則同時在削弱這種宏偉,揭露他們深刻的偽善。該劇還保持了其雙層諷刺的焦點。一方面,它專門針對波蘭貴族(szlachta)的歷史現實——這是一個成員在原則上人人平等的、規模獨特且強大的貴族階級。劇中嘲諷了他們的政治特權、在模仿「自由否決權」(liberum veto)中所見的立法阻撓能力,以及他們根深蒂固的虛榮心——這些特質在歷史上導致了聯邦的衰落。另一方面,透過廣泛使用時代錯置的手法,該劇巧妙地評論了當代波蘭社會和普遍的人類弱點。涉及安妮拉的氣候行動主義或揚·帕維烏對「涓滴經濟學」的信仰等現代概念的次要情節,都明確地隱喻了當前的社會和政治辯論,其手法讓人聯想到《辦公室瘋雲》(The Office)或《凱薩琳大帝》(The Great)等作品。
結語與首播詳情
《波蘭貴族 1670》第二季是對其備受讚譽的前作在敘事、主題和風格基礎上的一次審慎而雄心勃勃的擴展。它延續了構成其戲劇核心的錯綜複雜的家族傳奇,同時透過引入來自更高社會階層的外部壓力和更廣闊的地理世界,顯著提升了敘事的風險。隨著原班人馬和核心創作團隊的回歸,本季保持了定義該劇的獨特藝術願景——一種將電影般的歷史劇與偽紀錄片諷刺巧妙結合的複雜混合體,有效地批判了一個特定的歷史時代和當代社會中永恆存在的愚行。《波蘭貴族 1670》第二季共八集,已於 2025 年 9 月 17 日在 Netflix 全球上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