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恩・墨菲(Ryan Murphy)用超過二十年的時間,打造出電視圈最具辨識度的敘事品牌之一。從音樂喜劇、醫療劇、華麗驚悚到真實犯罪選集,他的作品跨越多種類型,也改變了電視台與串流平台經營「宇宙型」IP 的方式。2018 年他與 Netflix 簽下里程碑式的整體合約,2023 年再度回到老東家迪士尼旗下的 20th Television(20 世紀電視),這讓他的片單同時在 ABC、FX 與 Netflix 三方運轉——在版圖重整快速的產業環境中,這樣的稀有併行也凸顯了他的續航力與市場價值。
早期生涯與第一波突破
墨菲在千禧年之交以 WB 青春喜劇《校園天后》(Popular,1999–2001)起步,從誇張筆觸與鮮明角色類型磨出手感。真正將他送上主流舞台的是 FX 醫療劇《整形春秋》(Nip/Tuck,2003–2010)。這部戲以挑戰尺度、道德灰區與大膽場面設定成名,許多「墨菲式」的視覺與敘事手法自此奠基。
2009 年,《歡樂合唱團》(Glee)把他推向全球流行文化核心。與布萊德・佛查克(Brad Falchuk)、伊恩・布倫南(Ian Brennan)共同主創的高中合唱團喜劇,從收視到音樂榜單都掀起風潮,也讓墨菲憑首集奪下艾美獎喜劇類最佳導演,證明他兼具商業號召與獎季實力。
選集藍圖:《美國恐怖故事》《美國犯罪故事》
若說墨菲對當代電視語法的關鍵創新,當屬他主導的「明星驅動式選集」。他與佛查克聯手推出的《美國恐怖故事》(American Horror Story,2011– ),以「每季一個全新故事與角色」的形式,讓同一批演員在不同世界觀輪替,帶來從鬼屋、女巫到飯店奇譚等多種風格實驗,並把「季換題、年年重啟」做成品牌。
非虛構面向,他用《美國犯罪故事》(American Crime Story,2016–2021)複製了這套工法。第一季《美國犯罪故事:公眾與 O·J·辛普森的對決》定錨路線,第二季《美國犯罪故事:凡賽斯遇刺案》在評價與獎季上大獲全勝,墨菲以導演再攬艾美獎,該系列也抱回「最佳限定影集」等重磅獎項,鞏固了 FX 旗下一級 IP 的地位。
Netflix 時代:數十億觀看時數級別的賭注與回報
2018 年,墨菲自 Fox/FX 系統轉向 Netflix,簽下對當時串流生態具有指標意義的「五年、最高約 3 億美元」整體合約。這份合作帶來多樣化陣容——《大政治家》(The Politician)、《好萊塢》(Hollywood)、《拉契特:黯衣天使》(Ratched)——以及兩部全球熱話題之作:《DAHMER:怪物—傑佛瑞・達默的故事》(Dahmer – Monster: The Jeffrey Dahmer Story,2022)與《窺視者》(The Watcher,2022)。其中《DAHMER》於上線 60 天內突破 10 億小時觀看里程碑,當時僅少數英語節目能達此級別;Netflix 也順勢把「怪物」擴充為長線選集,並續訂《窺視者》第二季。
第二部「怪物」作品《怪物:梅內德斯弒親兄弟檔》(Monsters: The Lyle and Erik Menendez Story)於 2024 年 9 月上線,把 1990 年代矚目的弒親案件帶回大眾視野,進一步驗證該品牌可藉不同個案持續翻新。至於《窺視者》雖已續訂,直至 2025 年 10 月初仍未公布第二季首播日期——在罷工後期與平台更重視投資紀律的當下,即便是熱門節目也常出現非線性排期。
重返 20 世紀電視:雙線並進的供應策略
完成 Netflix 合約期後,墨菲在 2023 年回到 20th Television,與迪士尼體系再度結盟。這並未終結他在 Netflix 的足跡——「怪物」系列仍在該平台運轉——但同時為 ABC(廣播)與 FX(有線)及其在 Hulu 的串流窗口恢復穩定供片。於是,墨菲的作品結構成為一半是長青 IP 維運,一半是新作押注,雙平台、多窗口的佈局分散風險並放大觸及。
ABC: 《9-1-1》的續航與海上醫療新嘗試
廣播網路方面,由墨菲、佛查克與提姆・邁尼爾(Tim Minear)共同打造的《火速救援最前線》(9-1-1)自 2024 年由 Fox 轉戰 ABC,迅速重返週四黃金檔核心,已排定第九季於 2025 年 10 月 9 日首播。轉台到 ABC 讓該劇與迪士尼宣傳體系更緊密,Hulu 隔日上架也延伸了觸及半徑。
墨菲同年推出以豪華郵輪為場景的醫療程序劇《海上醫療隊》(Doctor Odyssey,2024),由約書亞・傑克遜(Joshua Jackson)領銜、唐・強森(Don Johnson)參演,填補電視少見的「海上急救」題材。儘管第一季後在 2025 年中遭 ABC 取消,這也反映當前廣播市場門檻更高、容錯率更低的現實。
另一方面,衍生作《火速救援最前線:孤星奮戰》(9-1-1: Lone Star)在 Fox 走完五季並於 2025 年初收官,留出空間讓 ABC 版《9-1-1》聚焦主品牌續航,為長壽階段的劇集調整節奏。
FX:選集回歸與全新驚悚
在與 Netflix 合作期間與其後,墨菲與 FX 的關係仍持續產生火花。《美國恐怖故事》第 12 季《詭孕》(AHS: Delicate,2023–2024)採分段上檔策略,以話題性卡司維持聲量。2024 年 1 月,《宿敵:卡波提與天鵝》(Feud: Capote vs. The Swans)為《宿敵》(Feud)系列的第二部,重啟陳年計畫並以紐約上流社會與杜魯門・卡波提決裂為軸,證明只要市場時機合宜,沉睡 IP 依然能被喚醒。
同年秋季,FX 首播原創驚悚《怪誕》(Grotesquerie),由妮西・娜許-貝茨(Niecy Nash-Betts)主演,隔日在 Hulu 上架。該劇把犯罪與宗教、心理驚悚糅合於同一畫布,與《美恐》形成檔期互補,重現墨菲在有線電視秋季的話題帶動能力。
獎項與肯定
墨菲在導演與監製領域累積六座艾美獎;除電視之外,他也以百老匯復排作品《男孩夜派對》(The Boys in the Band)於 2019 年抱回東尼獎最佳戲劇復排,展現他把專案打包落地的跨媒體能力。2023 年,他更獲金球獎「卡蘿・博內特獎」的電視成就殊榮。
穩定班底與工廠化運作
墨菲長期成功的底層結構在於團隊與流程的「工廠化」。佛查克與布倫南是跨專案的核心創作夥伴;亞莉西絲・馬丁・伍德爾(Alexis Martin Woodall)長年把控製作執行;邁尼爾則坐鎮《9-1-1》宇宙擔任節目統籌。這種分工讓墨菲能在孵化新案與維運既有 IP 之間切換,尤其選集模式更方便多線開發、各季獨立推進,同時保留「墨菲風格」的一致性。
與當前電視經濟的對位
2018 年的 Netflix 合約代表「先砸後證明」的串流擴張期;五年後回到 20 世紀電視時,市場已轉為講求效率與品牌續航的現金流時代。墨菲目前的組合——一半經營成熟 IP,一半押注新題材,並分別服務大型串流與擁有廣播/有線/串流一條龍的傳統體系——正契合當下的資源配置邏輯。迪士尼端透過 ABC、FX 與 Hulu 提供多平台出口;Netflix 端則以全球型真實犯罪選集維持黏著。這種雙線策略在壓力測試之下更顯穩健。
近況重點與下一步
廣播續航。 《火速救援最前線》在 ABC 的表現顯示品牌換台後仍具牽引力,第九季定檔 2025 年 10 月 9 日,更清楚地把它定位為週四核心戲劇。
串流黏性。 在 Netflix,「怪物」證明了選集可延展性與國際話題熱度,《梅內德斯弒親兄弟檔》擴張了題材外延;《窺視者》續訂在手但時間未定,也體現平台調度的彈性與策略轉向。
有線品質。 FX 仍是墨菲進行形式實驗的陣地,從時代群像的《宿敵》到驚悚混種的《怪誕》,兼顧口碑與話題,延續自《整形春秋》以來一貫的「高概念 + 強美術」路線。
墨菲式方法論:為何奏效
一、強鉤子的高概念。 從洛杉磯一線消防分隊一路救到「大事件」的《火速救援最前線》,到發生在豪華郵輪的《海上醫療隊》,再到以聲名狼藉的真實個案為核心的「怪物」選集,墨菲的企畫常以一句話就能傳達的設定起跑,易於宣傳、也利於全球市場溝通。
二、選集制吸星。 每季重置角色與情節,讓 A 級卡司能短約「一季完事」,既保鮮也有利排期與成本控管。
三、視覺與節奏標誌。 從《整形春秋》到《美國恐怖故事》,濃烈色彩、精準配樂與「可剪成預告」的大場面,形成「一眼墨菲」的風格辨識,對海外市場同樣有效。
四、背後的班底。 穩定的創作/製作中台,保證既有品牌不脫軌、開發中新案不失速,做到多線並進而不稀釋招牌。
不只收視,也是產業範式的推手
墨菲的職涯不是只有一部代表作,而是分階段、各有支柱。2000 年代末的《歡樂合唱團》重塑了廣播網的熱門樣貌;2010 年代的《美國恐怖故事》把季選集「主流化」;《美國犯罪故事》示範了真實案件戲劇化的獎項潛力;串流時期的《怪物》《窺視者》則把他的品牌向全球放大。更重要的是,他帶動平台策略:電視台與串流相繼追逐選集結構以降低續訂風險、強化卡司彈性;廣播網持續尋找「高概念程序劇」以便建立長尾價值再投放到串流片庫。某種程度上,墨菲的作品庫就是一本實務教戰守則。
作品與數字,成為下一檔的籌碼
粗略盤點墨菲製作履歷:從《整形春秋》《歡樂合唱團》《美國恐怖故事》《美國恐怖故事集》(American Horror Stories)《美國犯罪故事》《尖叫女王》(Scream Queens)《火速救援最前線》《火速救援最前線:孤星奮戰》《宿敵》《大政治家》《好萊塢》《拉契特:黯衣天使》《DAHMER:怪物—傑佛瑞・達默的故事》《怪物:梅內德斯弒親兄弟檔》《窺視者》《怪誕》,到短命但概念鮮明的《海上醫療隊》與早期電影《一刀未剪的童年》(Running with Scissors,2006)、《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2010)——再加上六座艾美、2019 年《男孩夜派對》的東尼獎與 2023 年的卡蘿・博內特獎,這些成績既是履歷也是資產,構成他談定下一個案子的最佳背書。
展望:長跑型製作人的當代解
截至 2025 年 10 月,墨菲同時為多個平台供應內容:守住 ABC 的《火速救援最前線》,持續為 FX 輸出高辨識的秋季話題劇,並在 Netflix 經營全球化的真實犯罪選集。這種「混合式」供應鏈——線性、有線、串流各自有指向、彼此又能互補——正是當代電視的常態,也不是許多製作人能同時平衡的難題。墨菲把它做到了,而且仍在持續拓邊界。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他的「長青術」。當市場需要事件級程序劇,他有;當平台渴求可延展的 IP,他也有;當有線台希望有一部可口碑拉長線、隔日上 Hulu 的指標劇,他一樣交付。商業模式如何改版,他的品牌——高概念、群星卡司、強烈風格——始終具可移植性。
規則不斷被重寫的產業裡,萊恩・墨菲則擅長不斷改寫自己。至少現在,市場還在他的節奏裡前進。
——
本文所涉影集之台灣譯名(首度出現時)採常見官方或主流使用法,例如:
《整形春秋》(Nip/Tuck)、《歡樂合唱團》(Glee)、《美國恐怖故事》《美國犯罪故事》《尖叫女王》(Scream Queens)、《火速救援最前線》(9-1-1)、《火速救援最前線:孤星奮戰》(9-1-1: Lone Star)、《宿敵:卡波提與天鵝》(Feud: Capote vs. The Swans)、《大政治家》(The Politician)、《好萊塢》(Hollywood)、《拉契特:黯衣天使》(Ratched)、《DAHMER:怪物—傑佛瑞・達默的故事》《怪物:梅內德斯弒親兄弟檔》(Monsters: The Lyle and Erik Menendez Story)、《窺視者》(The Watcher)、《怪誕》(Grotesquerie)、《海上醫療隊》(Doctor Odyssey)、《男孩夜派對》(The Boys in the Band)、《一刀未剪的童年》(Running with Scissors)、《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