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 巴約納:奇觀與靈魂的大師

從西班牙哥德式風格到好萊塢鉅片與奧斯卡榮耀,一探這位巧妙融合驚心動魄的刺激與深刻人類情感的電影大師。

Molly Se-kyung
Molly Se-kyung(몰리 세경)
Molly Se-kyung 是一位小說家和電影電視...
Juan Antonio Bayona. De Dick Thomas Johnson from Tokyo, Japan - Jurassic World: Fallen Kingdom Japan Premiere Red Carpet: J. A. Bayona,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22640872

故事講述的巔峰

在當代電影界,很少有電影能像《絕境盟約》一樣,帶著如此強大的衝擊力和情感份量登場。這部2023年的生存史詩,記錄了1972年安地斯空難的真實悲慘故事,它不僅吸引了全球觀眾,更代表了其導演職業生涯的絕對巔峰。憑藉橫掃12項哥雅獎(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奧斯卡獎提名以及廣泛的評論界讚譽,這部電影鞏固了胡安·安東尼奧·巴約納作為最高水準故事大師的地位。1

十五年來,巴約納在電影行業開闢了一條獨特的道路,他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導演,更是一位具有獨特且堅定不移願景的電影創作者。他的作品是對立統一的研究,是在宏大、技術上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觀與最私密、最深刻、也往往最痛苦的人類戲劇之間取得的精湛平衡。5 從鬧鬼孤兒院的哥德式走廊到海嘯的毀滅性巨浪,從悲傷孩童的幻想世界到即將崩塌的島嶼上的史前危險,他的電影始終在探索人類經驗的極限。巴約納的電影作品揭示了他內心深處的一種信念:電影有能力從悲劇、災難和幻想的熔爐中,挖掘出他所說的「令人心醉神迷的情感真實」。6

《絕境盟約》的全球性勝利不僅僅是他職業生涯中又一個成功的篇章,更是對他過往所有作品的一次圓滿綜合。這部電影代表了他藝術感性的終極融合,將他在好萊塢大片中磨練出的技術抱負,與定義了他西班牙語作品的原始、具有特定文化內涵和情感真實性的核心相結合。縱觀其職業生涯,巴約納的項目常常遵循兩條平行的軌跡:像《靈異孤兒院》和《怪物來敲門》這樣深刻的心理西班牙語劇情片,以及像《浩劫奇蹟》和《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這樣的大型英語史詩片。1 到了《絕境盟約》,這兩條路合而為一。他重返了在《浩劫奇蹟》中探索過的災難片類型,但這一次,他拒絕在真實性上妥協。8 在為一部由本土演員出演的西班牙語史詩片奮鬥了十年以尋求資金後,他最終在Netflix找到了合作夥伴,使他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景,而無需像早前的災難片那樣做出讓步。2 最終的成果是一部擁有好萊塢製作的龐大預算和技術複雜性,但又植根於其最個人化的西班牙電影所特有的語言真實性和深刻精神焦點的影片。從本質上講,這是終極的巴約納電影,毫無妥協地體現了他所有的標誌性元素。

巴塞隆納神童:願景的鍛造

胡安·安東尼奧·加西亞·巴約納於1975年5月9日出生在巴塞隆納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家庭。1 他的父親是一位畫家和狂熱的影迷,從小就向他灌輸了對視覺藝術的熱愛。10 但真正具有決定性的時刻發生在他三歲那年,當他觀看了理查·唐納的《超人》(1978)之後。這次經歷是如此深刻,以至於在他心中點燃了一個唯一的志向:成為一名電影導演。1

這個童年的夢想將他引向了著名的加泰隆尼亞高等電影與視聽藝術學院(ESCAC),他於1994年入學。1 他很快就以一名專注而出色的學生脫穎而出,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贏得了教授們的尊重,他們至今仍記得他是一個勤奮而充滿熱情的年輕電影人。13 畢業後,他投身於廣告和音樂錄影帶領域,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這是一個能讓他磨練視覺敘事技巧的實踐訓練場。1 這段早期經歷遠不止是一個跳板,更是他風格發展的關鍵實驗室。音樂錄影帶的本質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融合強烈的視覺效果、情感敘事和精細的技術控制。1 在這個領域,巴約納學會了如何創作依賴視覺衝擊和情感共鳴的引人入勝、充滿氛圍的故事,這些技能後來成為他電影事業的基石。他的才華很早就得到了認可;年僅20歲時,他為西班牙樂團OBK執導的音樂錄影帶贏得了著名的Ondas獎,這是他職業生涯的第一個重要榮譽。18

在他成長的歲月裡,另一件關鍵事件塑造了他職業生涯的軌跡。19歲時,在參加錫切斯影展期間,他遇到了自己深為敬佩的導演吉勒摩·戴托羅,當時戴托羅正在展映他的電影《魔鬼銀爪》(1993)。巴約納主動上前交談,兩人一見如故。戴托羅看到了這位年輕電影人身上的潛力,並承諾如果將來有能力,一定會幫助他。1 多年以後,這個承諾被證明是將巴約納推向世界舞台的關鍵。

令人難忘的處女作:《靈異孤兒院》與大師的降臨

2007年,J.A. 巴約納憑藉其長片處女作《靈異孤兒院》(El orfanato)闖入國際影壇,這部電影既獲得了評論界的讚譽,也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23 這個項目始於巴約納與編劇塞吉歐·G·桑切斯的相遇,後者向他提供了劇本。24 為了實現他對這個哥德式恐怖故事的宏大構想,巴約納深知他需要比一般西班牙製作更多的預算和拍攝時間。他聯繫了他的導師吉勒摩·戴托羅,而戴托羅信守承諾,以聯合製片人的身份加入。戴托羅的參與起到了變革性的作用,不僅使電影預算翻倍,還給予了巴約納所需的創作自由。23

作為一部西班牙與墨西哥的合拍片,這部電影刻意向1970年代充滿氛圍的西班牙電影致敬,這一點透過邀請該時代的資深演員潔若婷·卓別林參演而得到了強調。23 巴約納打造了一部摒棄了當代恐怖片中常見的血腥和「廉價驚嚇」的電影,轉而回歸經典的心理恐怖,透過懸念、氛圍和一種可感知的恐懼感來建構。27 故事圍繞著蘿拉展開,她帶著家人回到了童年時期的孤兒院,但她的兒子卻神秘失蹤,似乎是被孤兒院裡的幽靈所為。

該片在2007年坎城影展的首映引起了轟動,獲得了長達10分鐘的熱烈起立鼓掌。23 它隨後成為當年西班牙票房最高的電影,並在14項哥雅獎提名中贏得了7項,包括巴約納的最佳新導演獎。1 《靈異孤兒院》的成功在於它巧妙地將獨特的西班牙電影傳統與具有普遍共鳴的情感核心相結合。雖然巴約納的風格選擇和演員陣容為影片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和美學基調,但其核心敘事——一位母親對失蹤孩子的絕望尋找——觸動了普世的恐懼和強大的人類戲劇。32 這種雙重性使影片超越了「外國恐怖片」的範疇,確立了巴約納作為一位重要新銳人才的地位,他能夠透過類型片的精妙語法,探索母性、悲傷和失落等深刻主題。32

情感史詩:在《浩劫奇蹟》中倖存

在他的第二部長片中,巴約納從超自然恐怖轉向了自然災害的嚴酷現實,於2012年推出了《浩劫奇蹟》(Lo imposible)。37 這部電影根據瑪麗亞·貝隆及其家人的真實經歷改編,他們在泰國度假時,不幸遭遇了2004年印度洋的毀滅性海嘯。37 巴約納以極大的誠意對待這個項目,不僅在泰國多個真實地點取景,包括這家人當時下榻的蘭花海灘度假村,還與貝隆本人密切合作,以確保她經歷的情感核心得到忠實再現。39

這部電影在技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了重現海嘯,巴約納堅持使用真實的水,而不是完全依賴電腦特效,他認為這對於真實描繪事件至關重要。37 為此,他們在西班牙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水箱,結合了數位效果、按1:3比例精心製作的微縮模型以及巨大的慢動作水流,創造了電影史上最震撼、最恐怖的災難場景之一。40 這一壯舉鞏固了巴約納作為一名能夠為故事駕馭巨大後勤和技術挑戰的導演的聲譽。

《浩劫奇蹟》獲得了廣泛的讚譽和商業上的成功。它獲得了14項哥雅獎提名,並贏得了其中五項,包括巴約納的第二個最佳導演獎。1 娜歐蜜·華茲的精湛表演為她贏得了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提名。30 評論家們稱讚這部電影是一部令人痛心且深刻感人的傑作,是迄今為止情感上最真實的災難電影之一。37 然而,影片也因「洗白」而受到嚴厲批評,因為它選用了白人、講英語的演員——華茲和伊旺·麥奎格——來扮演西班牙的貝隆一家。44 據報導,這一決定是為了擴大影片的國際吸引力,而且貝隆本人也親自挑選了華茲來扮演她,但這一爭議凸顯了好萊塢長期存在的問題,並引發了關於真實故事中代表性的重要辯論。37

儘管存在爭議,這部電影還是鞏固了巴約納「情感現實主義」的導演標誌。對他而言,首要目標不僅僅是描繪海嘯,而是讓觀眾感受到身處其中的角色們主觀而深刻的體驗。令人敬畏的技術奇觀只是工具,而非最終目的。巴約納自己形容這部電影包含了两場海嘯:一場是開頭的物理海嘯,另一場是結尾同樣強大的情感海嘯。47 這種「奇觀必須服務於情感旅程」的理念,成為他作品的一個決定性特徵,展示了他如何利用災難的巨大規模,將角色剝離至最基本的人性,並讓觀眾沉浸在他們原始、未經過濾的狀態中。

悲傷的奇幻:以《怪物來敲門》完成三部曲

2016年,巴約納執導了《怪物來敲門》,他認為這部電影與《靈異孤兒院》和《浩劫奇蹟》共同構成了一個非正式三部曲的主題終章,探討了母子在面對死亡時的深刻而複雜的關係。6 這部電影改編自派崔克·奈斯的備受讚譽的同名小說,而小說本身則源於已故作家西沃恩·多德在因癌症去世前構思的一個想法。49 為了確保電影忠於原著,奈斯親自撰寫了劇本。49

故事圍繞著一個名叫康納的小男孩展開,他努力應對母親的絕症,此時一個巨大的、古老的紫杉樹怪物(由連恩·尼遜配音)前來拜訪他。這部電影在視覺上堪稱奇蹟,將真人表演與怪物寓言故事的驚豔水彩風格動畫,以及為怪物本身打造的、令人驚嘆的CGI技術無縫融合。53 它深刻而動人地探討了悲傷、憤怒,以及伴隨失落而來的那些艱難且常常充滿矛盾的真相。56

《怪物來敲門》因其情感深度、視覺創意以及演員們的精湛表演而受到評論界的高度讚揚,尤其是新人路易斯·麥克杜格爾飾演的康納。57 這部電影延續了巴約納在哥雅獎上的輝煌戰績,贏得了九座獎杯,包括他的第三個最佳導演獎。1 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改編作品,更是巴約納關於藝術和敘事功能的最明確的論述。一個奇幻生物透過講述故事來幫助一個男孩處理殘酷現實的敘事結構,恰恰反映了巴約納自己的電影哲學。他常說,「有時候,虛構比現實更能解釋真相」,這正是怪物故事所體現的情感。6 透過將奇幻作為面對和理解現實的必要工具,而非逃避現實的手段,《怪物來敲門》成為一部深刻的個人化和自我反思的作品,闡明了巴約納在他所從事的藝術形式中看到的真正目的。

進軍好萊塢:馴服恐龍與鑄造魔戒

在確立了自己作為情感豐富、視覺震撼的電影製作大師的地位後,巴約納不可避免地邁向了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殿堂。他的首個主要系列項目是《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2018),這是標誌性恐龍系列的第五部作品。63 為了堅守創作的完整性,巴約納曾因劇本未完成而拒絕了執導第一部《侏羅紀世界》的機會。64 而在續集中,他與製片人柯林·崔佛洛以及他自己的電影英雄史蒂芬·史匹柏緊密合作。13

巴約納成功地在系列電影的框架內,將個人美學融入其中。他為這部大片注入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將影片的後半部分轉變為一部設定在龐大莊園內的幽閉恐怖哥德式恐怖片——這顯然呼應了他在《靈異孤兒院》中磨練出的感性。66 儘管該片在全球取得了超過13億美元的巨大商業成功,但評論界的反響卻褒貶不一,一些人稱讚其視覺效果和更黑暗的基調,而另一些人則批評了其劇本。68

繼恐龍世界的探索之後,巴約納接手了一項更為艱鉅的任務:啟動亞馬遜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電視劇《魔戒:力量之戒》。73 他執導了於2022年首播的前兩集,並擔任執行製片人,肩負著為整個史詩系列奠定視覺和基調模板的關鍵責任。1 他透過回歸J.R.R. 托爾金的原著來處理這個艱鉅的項目,力求捕捉書中的精髓。77 他執導的劇集因其驚人的電影級規模和視覺宏偉而廣受讚譽,為後續劇集設定了很高的標準,即使是那些對整個系列持批評態度的觀眾也常常以此為評判依據。79 巴約納在好萊塢的工作表明,作者的觸覺不僅可以與商業大片的需求共存,甚至可以提升它們,他利用大製片廠的龐大資源,放大了自己對史詩規模和緊張氛圍的獨特感受力。

重返雪山:《絕境盟約》的勝利

2023年,巴約納發布了他的代表作《絕境盟約》(La sociedad de la nieve),這部電影是他長達十年痴迷的結晶。2 他在為《浩劫奇蹟》做研究時發現了巴勃羅·維爾奇關於1972年安地斯空難的權威著作,並立刻意識到必須將其改編成電影。2 隨之而來的是長達十年的鬥爭,他堅持以自己的方式製作這部電影,這段旅程最終成就了他職業生涯中最受讚譽的影片之一。2

這部影片的製作過程以對真實性的不懈追求為標誌。巴約納堅持使用西班牙語拍攝,並選用了一批相對不知名的烏拉圭和阿根廷演員,這與《浩劫奇蹟》中由明星主導、使用英語的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2 他和他的團隊與倖存者進行了超過100小時的訪談,並與遇難者家屬密切合作,以贏得他們的信任,並以最崇高的敬意講述他們的故事。87 影片的敘事視角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選擇;與以往的改編不同,它透過最後去世的倖存者之一努馬·圖爾卡蒂的眼睛來建構,從而為所有4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發聲,而不僅僅是16名倖存者。8 這種人道主義的視角也延伸到了對故事中最艱難部分的敏感處理,將食人行為描繪成一種深刻的犧牲、慷慨和愛,而非聳人聽聞的恐怖。8

拍攝本身是一場長達140天的艱苦考驗,為了真實地捕捉演員們身體和情感上的衰退,影片按時間順序拍攝。8 演員和劇組人員忍受了極端條件,在西班牙內華達山脈的高處,甚至在安地斯山脈的真實墜機地點進行拍攝。89 這種對現實主義的執著是絕對的,甚至將真實的安地斯山脈鏡頭用作影片背景,以營造一種持續而壓抑的現場感。85

最終的成果是一部電影傑作。在威尼斯影展首映後,《絕境盟約》在Netflix上成為全球現象,觀眾人數達到1.5億。2 它在哥雅獎上創造了歷史,贏得了12個獎項,在普拉蒂諾獎上斬獲6項大獎,並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和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兩項提名。3 這部電影的成功有力地證明了巴約納的藝術原則。在被告知一部高成本的西班牙語電影在商業上不可行十年之後,他向業界證明了他們是錯的。2 《絕境盟約》的勝利不僅是其導演的藝術勝利,也可能成為國際電影業的一個範式轉變,表明全球觀眾渴望在最宏大的規模上,觀看真實的、非英語的故事。

巴約納之觸:一位導演的標誌

縱觀其多樣化且備受讚譽的電影作品,一種獨特的導演身份已然形成——一套可以被定義為「巴約納之觸」的風格標誌和主題關注點。這是一種建立在強大的視覺敘事、深刻的情感現實主義和堅定不移的人文主義核心之上的標誌。

在視覺上,他的電影製作精良。他與攝影師奧斯卡·法烏拉的長期合作,創造出一種以充滿氛圍、情感豐富的影像為特徵的一貫美學。巴約納是尺度的掌控大師,能夠無縫地從強調角色孤立感的史詩般宏大遠景,切換到將觀眾帶入其內心掙扎的私密特寫鏡頭。5 這種視覺語言與他對「情感現實主義」的關注相得益彰,這是一種優先考慮角色主觀、直觀體驗的技巧。他透過沉浸式音效設計和對實際效果的堅定承諾來實現這一點,相信有形的、真實世界的元素能與觀眾建立更真實、更有衝擊力的聯繫。47 在這背後,是他作為完美主義者的聲譽;他以在從詳盡的前期研究到最終片尾字幕設計的每一個創作環節都深度參與而聞名。47

在主題上,他的作品回歸到一系列強有力的核心思想。他對生存和韌性著迷,反覆將普通人置於非凡的、危及生命的境地,以探索他們性格的深度。8 悲傷和失落或許是他最持久的主題,常常透過母子之間強大而原始的紐帶進行探討。48 貫穿他所有電影的是一個關於敘事本身力量的元敘事——人類如何運用故事、藝術和幻想,不是為了逃避世界,而是為了理解其混亂,並在苦難中尋找意義。59

J.A. 巴約納已經贏得了他這一代最重要的國際電影製作人之一的地位。他常被拿來與他的英雄史蒂芬·史匹柏相比較,並取得了罕見的成就,即在情感共鳴強烈的作者電影與場面壯觀、廣受歡迎的商業大片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13 他是一位懂得最宏大的奇觀若無人類情感核心便毫無意義的導演,也明白最私密的故事可以像任何災難一樣具有史詩感。在這個影像稍縱即逝的世界裡,他的電影經久不衰,提醒著我們人類經驗中那深刻、可怕而最終又無比美麗的奧秘。

分享本文
尚無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