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流動中的藝術家
要定義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就是擁抱一個矛盾體。她是一位永遠處於流動狀態的藝術家,一股無法被歸類的力量,她的職業生涯拒絕被回顧,因為它從未真正停留在過去。
這一點,或許可以從她在阿姆斯特丹電影博物館(Eye Filmmuseum)舉辦的大型特展標題「Ongoing」(進行中)得到最好的體現。這不是一場回顧,而是構成她作品養分的創意夥伴關係的鮮活星群,一場永不落幕的過程的見證。2026 年,她將在睽違三十多年後首度重返舞台,為皇家宮廷劇院(Royal Court)的 70 週年慶典,重新演繹她 1988 年的劇目《Man to Man》。這又是一次前瞻性的姿態,挑戰了資深表演者的傳統職涯軌跡。
史雲頓是奧斯卡獎得主、時尚指標、行為藝術家,也是商業鉅片巨星,然而這些標籤沒有一個足以形容她。她更喜歡稱自己為「表演者」(performer),而非「演員」(actor)。這是一個微妙卻關鍵的區別,涵蓋了她的即興、共同創作與自傳式的作品。她被《紐約時報》譽為「21 世紀最偉大的演員」之一,卻在悖論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事業:她是成為共產黨員的貴族、征服好萊塢的前衛繆思,也是堅守蘇格蘭高地的全球巨星。這是一個關於凱薩琳·瑪蒂爾達·史雲頓(Katherine Matilda Swinton)如何塑造自我認同的故事——她的認同並非來自與生俱來的顯赫血統,而是源於對合作、蛻變,以及「自我並非終點,而是一場持續不斷的旅程」此一激進信念的終生堅持。
她展覽的標題不僅是一個名字,更是她的藝術論述。它昭示了一種植根於創作與連結的過程、而非靜止的過往成就的認同。
抗拒貴族身分的貴族
血統的重量
要理解蒂妲·史雲頓對蛻變的執著追求,首先必須了解她出身的不可撼動性。她 1960 年 11 月 5 日出生於倫敦,隸屬於一個古老的蘇格蘭貴族軍人世家,其血統是蘇格蘭最古老的血統之一,可追溯 35 代至公元 9 世紀。她有紀錄的最早祖先曾在 886 年向阿爾弗雷德大帝宣誓效忠。她的父親,陸軍少將約翰·史雲頓爵士(Sir John Swinton),曾是英國皇家近衛師團的指揮官和貝里克郡的郡長,一個象徵著數百年傳統、體制,以及史雲頓口中「有產階級」的人物。這是一個承載著巨大歷史重量的世界,一個早已寫就、充滿循規蹈矩和期望的劇本。
史雲頓對這份傳統的揚棄,是其認同的核心。當被問及家族的古老歷史時,她評論道:「所有家族都很古老。只是我的家族恰好在一個地方住了很久,又恰好把事情記錄了下來。」這是一種刻意的「去神祕化」行為,拒絕被過去所定義。她從小就以「不按牌理出牌」而聞眾,並開玩笑說,父母很早就意識到她「是不會嫁給公爵的」。
作為反叛的教育
她的正規教育成了這種反叛的第一個舞台。10 歲時,她被送到韋斯特希斯女子學校(West Heath Girls’ School)寄宿,未來的威爾斯王妃黛安娜·史賓賽正是她的同學之一。她厭惡那段經歷,稱寄宿學校「很殘酷」,是「一種讓你遠離生活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正是在韋斯特希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讓她堅定了對父權秩序的對抗。
在聽完她兄弟學校的校長對男同學們說「你們是未來的領袖」後,她回到自己的學校,卻被告知:「妳們是未來領袖的妻子。」這赤裸裸地定義了為她預設的、有限的性別角色——一個她將用一生去瓦解的角色。
劍橋與政治覺醒
她的才智與政治覺醒發生在劍橋大學。她在紐霍爾學院(New Hall)學習社會與政治科學及英國文學,並於 1983 年畢業。作為對貴族背景的徹底反叛,她加入了共產黨。在劍橋,她還沉浸在實驗劇場中,熱情地參加各種學生製作,為她的表演生涯奠定了基礎。
大學畢業後,她在 1984 年至 1985 年間短暫地在著名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工作了一年。然而,她很快發現自己與劇團的理念格格不入,她認為那裡由男性主導。自那時起,她便對現場劇場的傳統表達了深刻的厭倦,覺得「非常無聊」。她要走的路不是在舞台上詮釋經典,而是在表演的世界裡為自己開創一個全新的、未被書寫的角色。
她的整個藝術形象都可以被視為對她與生俱來的固定身分的、持續一生的直接反抗。她對流動性、對擺脫歷史宿命論的迷戀,並非抽象的興趣,而是一個極其個人化的自我創造工程,一場對自身起源故事的顛覆。
賈曼歲月:淬鍊認同
奠基的夥伴關係
離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後,史雲頓在一個「人」身上,而非一個機構中,找到了她的藝術歸宿。1985 年,她遇到了前衛電影製作人、藝術家和同志權益運動者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這次會面定義了她職業生涯的第一個篇章,並向她灌輸了延續至今的藝術與道德框架。他們長達九年的合作始於她的電影處女作《卡拉瓦喬》(1986 年),共推出了八部電影,包括充滿政治色彩的《英倫末日》(1988 年)、酷兒歷史劇《愛德華二世》(1991 年)以及哲學傳記片《維特根斯坦》(1993 年)。
賈曼精神
與賈曼合作,就是史雲頓的電影學校。賈曼的工作方式沒有傳統片場的層級制度;相反,他營造了一種集體的、協作的環境,史雲頓從一開始就是備受信賴的共同創作者。這段經歷塑造了她一生偏愛與朋友共事的風格,她形容這個過程的動力源於一種信念:「關係就是電池」。賈曼的作品也極具政治鋒芒,是對柴契爾夫人治下英國壓抑、恐同的社會潮流的直接藝術對抗,尤其是針對禁止「宣傳同性戀」的「第 28 條款」(Section 28)。賈曼教會她,藝術可以是一種行動主義,電影人可以吸引文化中心向自己靠攏,而不是去追逐它。這種建立在信任和共同創作基礎上的合作精神,成為了她的行動 DNA,一個她試圖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複製、用以悄然挑戰好萊塢傳統權力動態的模式。
轉捩點:哀悼與重生
1994 年,賈曼因愛滋病併發症去世,這段合作關係戛然而止。這對史雲頓來說是一個沉痛的打擊時期;33 歲的她,已經參加了 43 位死於愛滋病的朋友的葬禮。失去了最重要的夥伴,她走到了一個創作的十字路口,不確定是否還能以同樣的方式與任何人再次合作。
她的回應不是尋找另一位導演,而是創造一種新的表演形式。這催生了《The Maybe》——一件活生生的藝術作品:她躺在一個公共畫廊的玻璃櫃中,看似脆弱地沉睡。1995 年,該作品在倫敦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y)首次展出,這是對愛滋病肆虐帶來的悲痛的直接回應。厭倦了坐在垂死的朋友身邊,她希望「將一個活生生的、健康的、沉睡的身體,奉獻給一個公共空間」。這是一種對「未在表演,但仍鮮活」的存在的探索,一個電影般的姿態——觀眾可以選擇距離,近距離審視她,或像觀看銀幕上的人物一樣遠遠觀望。《The Maybe》標誌著她的重生,一次向更個人化、更自傳式的表演形式的轉向,並在此後數十年裡持續為她的作品提供養分。
《美麗佳人歐蘭朵》與中性理想
國際突破
如果說賈曼歲月鍛造了她的藝術認同,那麼 1992 年莎莉·波特(Sally Potter)的電影《美麗佳人歐蘭朵》則將這份認同昭告了世界。該片改編自維吉尼亞·吳爾芙 1928 年的小說,講述了一位英國貴族歷經 400 年而容顏不老,並中途由男性變為女性的故事。這個角色完美地承載了史雲頓那超越塵世、雌雄莫辨的氣質,她非凡的表演讓她一舉獲得了國際認可。
流動性的化身
《美麗佳人歐蘭朵》不僅是一個角色,更是史雲頓個人藝術項目的終極表達。角色的旅程本身就是一場對時間、歷史和性別繼承的字面意義上的逃離——而這些力量恰恰定義了她自己的貴族出身。史雲頓以一種與生俱來的理解力,同時扮演了男性和女性的奧蘭朵,展現了角色雖經歷外在轉變,其核心認同卻始終如一。
電影在她最經典的一個銀幕瞬間達到高潮:在現代,奧蘭朵坐在一棵樹下,直視鏡頭長達 20 秒,她那謎一般的凝視承載了 400 年變遷與生存的全部重量。這部電影在評論界和商業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被譽為一部大膽、睿智且視覺效果宏大的改編之作,它比當代關於性別認同的討論早了幾十年。
時尚指標的誕生
電影的美學風格及其對認同的深刻探索,鞏固了史雲頓作為文化和時尚指標的地位。她那引人注目、非傳統的面孔和對傳統女性氣質的排斥,使她成為前衛設計師的繆思。Viktor & Rolf 在 2003 年秋季的整個系列都以她為原型,這已是時尚界的一段佳話,他們讓一群史雲頓的「分身」走上了伸展台。她與設計師們培養了長期而深厚的個人關係,尤其是 Haider Ackermann——她覺得穿上他的衣服就像「有了伴侶」——以及像 Lanvin 和 Chanel 這樣的品牌。她的時尚感,一如她的表演,也是一種行為藝術。她曾表示,相比傳統的晚禮服,她受父親軍裝的俐落剪裁、刺繡飾面以及大衛·鮑伊(David Bowie)的中性魅力影響更深。《美麗佳人歐蘭朵》是她的個人哲學與公眾形象融合成一個獨特而有力宣言的時刻。
這部電影的成功,印證了她所有反傳統、顛覆性別的藝術追求,為她贏得了文化資本,讓她得以完全按照自己絕不妥協的準則來建構她的職業生涯。
用自己的方式征服好萊塢
策略性切入
《美麗佳人歐蘭朵》大獲成功後,史雲頓開始謹慎而有策略地涉足主流電影界。出演《海灘》(2000 年)和《香草天空》(2001 年)等影片讓她接觸到了更廣泛的觀眾,但這並非「出賣靈魂」。相反,這是她藝術版圖的擴張,一場將她獨特的感性應用於好萊塢大規模製作的實驗。
商業鉅片中的異數
她涉足主流商業鉅片的經歷,展現了她在最商業化的框架內保持藝術完整性的非凡能力。在《納尼亞傳奇》系列(2005-2010 年)中,她飾演的白女巫,為這部備受喜愛的兒童奇幻故事帶來了一種真正令人不寒而慄的、冰冷的威嚴,創造了一個既可怕又迷人的反派。隨後,她進入了漫威電影宇宙,在《奇異博士》(2016 年)和《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2019 年)中飾演「古一」(The Ancient One)。這是一個顛覆性的選角——她扮演了一個傳統上被描繪為年長西藏男性的角色,為這位魔法大師注入了一種超然、極簡的沉著氣質,以及一種顛覆了「全能宗師」刻板印象的、安靜而鬆弛的權威感。她將這些商業項目視為實驗,把既定的原型不當作束縛,而是看作可以被填充和從內部進行微妙改變的模板,從而將她的前衛理念「偷渡」到全球最大的銀幕上。
問鼎奧斯卡
她成功融入好萊塢生態系統的巔峰時刻出現在 2008 年的第 80 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史雲頓憑藉在東尼·吉羅伊(Tony Gilroy)的法律驚悚片《全面反擊》(2007 年)中飾演的冷酷無情、瀕臨崩潰的企業律師凱倫·克勞德一角,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她的表演被譽為「微妙的冷酷」,精湛地刻劃了一個被野心和恐慌吞噬的、毫無道德感的高階主管。史雲頓本人也覺得這個角色因其自然主義風格而顯得不同尋常,與她以往更具風格化的作品有所偏離。這次獲獎是一個關鍵時刻,鞏固了她作為業內最受尊敬、最多才多藝的表演者之一的地位——她可以毫不費力地遊走於藝術電影和主流電影之間,並在兩個領域都做到了極致且不妥協。
蛻變的藝術
偽裝大師
蒂妲·史雲頓的職業生涯可以被解讀為一場關於「認同」本身的、漫長的行為藝術。她是一個真正的「變色龍」,但她的轉變不僅僅是化妝和服裝;這些轉變是深刻的「化身」行為,挑戰著觀眾對性別、年齡和人性的固有認知。每一次徹底的偽裝,都是對她「不存在固定自我」這一核心藝術信念的實踐證明,證明了認同是流動的、是可被展演的。
轉型案例研究
有幾個角色堪稱她轉型力量的巔峰之作。在奉俊昊的末世驚悚片《末日列車》(2013 年)中,她飾演的梅森部長幾乎讓人認不出來,這是一個對威權主義的怪誕諷刺。憑著一個豬鼻子、一口大假牙、一頂僵硬的假髮和幾枚假軍功章,梅森成了一個小丑般的可悲形象,一個融合了柴契爾夫人和墨索里尼等歷史怪物的混合體。她外表固有的荒謬感是這個角色的關鍵——她是一個殘暴政權的「行動擴音器」,而這個政權的權力就像她的外表一樣脆弱不堪。
在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2014 年)中,她每天要花五個小時化妝,才能變成 84 歲高齡的富孀 D 夫人。儘管出場時間極短,但她那誇張而黏人的表演令人過目難忘,推動了整部電影荒誕情節的發展,並象徵著電影所哀悼的那個逝去的戰前世界。
也許她最激進的轉變出現在盧卡·格達戈尼諾(Luca Guadagnino)2018 年的重拍版《窒息》(Suspiria)中。她不僅扮演了神祕的舞蹈指導布蘭克夫人,還秘密地扮演了年長的男性精神病學家約瑟夫·克倫佩勒醫生——此舉堪稱表演層次的壯舉。該角色最初被署名為虛構演員盧茲·埃伯斯多夫(Lutz Ebersdorf)。她的投入是絕對的;化妝師馬克·庫里爾(Mark Coulier)透露,她為了充分感受和體現這個男性角色,在服裝下穿戴了「一套沉重的生殖器道具」。儘管這部電影在評論界引起了兩極分化,但史雲頓的雙重表演,無疑是她為消解認同邊界所做出的、令人嘆為觀止的無畏奉獻。
心理核心:《凱文怎麼了?》
史雲頓的轉變不僅限於身體。在琳恩·倫賽(Lynne Ramsay)令人痛心的心理劇《凱文怎麼了?》(2011 年)中,她貢獻了職業生涯中最受讚譽的表演之一,飾演了犯下校園屠殺的少年犯的母親伊娃。電影完全從伊娃破碎的、充滿悲痛的視角講述,史雲頓的表演是對母性的矛盾情感、負罪感以及持久而莫名之愛的無畏探索。這是一個令人揪心的心理刻劃,要求她幾乎在電影的每一刻都出現在銀幕上,承載著影片巨大的情感重量。這個角色為她贏得了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和金球獎的提名,也鞏固了她作為一位具有無與倫比的勇氣和情感深度的演員的聲譽。
眾星拱月般的合作夥伴
賈曼之後
德瑞克·賈曼去世後,蒂妲·史雲頓沒有尋找替代者,而是開始建立一個由「創意家人」組成的全新星系。她的職業模式建立在忠誠和重複合作之上,這是她早年形成期所學到的精神的直接延續。她的每一位主要合作夥伴都讓她得以探索自己藝術認同的不同面向,使得她的作品年表不是一連串簡單的角色羅列,而是與不同藝術心靈精心策劃的對話。
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風格家)
她與魏斯·安德森合作了五部電影——《月昇冒險王國》(2012 年)、《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2014 年)、《犬之島》(2018 年)、《法蘭西特派週報》(2021 年)和《小行星城》(2023 年)——這些合作激發了她的精準和冷峻的智慧。在他精心構圖的、劇場化的世界裡,她的角色通常是短暫的客串,但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無論是《月昇冒險王國》中嚴肅的「社福人員」,還是《法蘭西特派週報》中的藝術評論家 J.K.L. 貝倫森,抑或是《小行星城》中的希肯盧珀博士,她都帶來了一種敏銳的感受力,與安德森克制的、風格化的表演形式完美融合。
盧卡·格達戈尼諾(Luca Guadagnino)(感官主義者)
她與義大利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長期而深厚的個人合作關係,啟動了她的感官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層次。他們的關係始於他 1999 年的處女作《The Protagonists》,此後催生了他們共同開發了十多年的華麗家庭劇《我愛故我在》(2009 年)、情慾驚悚片《池畔謎情》(2015 年)以及恐怖史詩《窒息》(2018 年)。他們的合作是一場感官盛宴,在視覺的極致衝擊下,探索慾望、激情和認同的主題,而時尚與美學在其中扮演著核心的敘事角色。
吉姆·賈木許(Jim Jarmusch)(暗夜詩人)
與美國獨立導演吉姆·賈木許合作時,史雲頓探索的是她哲學性、超凡脫俗的一面。他們共同合作了四部電影——《愛情,不用尋找》(2005 年)、《極限控制》(2009 年)、《喪屍未逝》(2019 年),以及最著名的吸血鬼愛情故事《噬血戀人》(2013 年)——他們共同建構了一個由冷峻、神秘和詩意定義的影像體系。在《噬血戀人》中,她飾演古老而智慧的吸血鬼夏娃,體現了一種永恆的優雅和智慧,完美融入了賈木許那個充滿憂鬱、音樂和天才藝術家-詩人-科學家的世界。
形象背後的真實自我
高地生活
儘管在銀幕上呈現出超凡脫俗的形象,蒂妲·史雲頓的生活卻是刻意「接地氣」的。她居住在蘇格蘭高地地區的奈恩鎮(Nairn),遠離電影工業的喧囂中心。這個選擇並非逃離工作,而是她工作的根基所在。這讓她能夠保護自己最珍視的創作自由和合作精神。
她的個人生活也同樣無視常規。她與蘇格蘭藝術家、劇作家約翰·伯恩(John Byrne)有過一段長期關係,並於 1997 年生下雙胞胎奧諾(Honor)和薩維爾(Xavier)·史雲頓-伯恩。自 2004 年以來,她的伴侶是德裔紐西蘭視覺藝術家桑德羅·科普(Sandro Kopp)。她將他們的相處模式描述為一個快樂、非傳統的「朋友家庭」。她的女兒奧諾·史雲頓-伯恩也追隨了她的腳步,在喬安娜·霍格(Joanna Hogg)備受讚譽的電影《紀念我們的相愛時光》和《紀念我們的相愛時光:第二部》中與母親同台飆戲。這些生活選擇反映了她童年的抱負,她曾坦言,她渴望的不是名聲,而只是「一棟海邊的房子、一個菜園、幾個孩子、幾隻狗和很多朋友」,以及「與朋友一起創作」的機會。
銀幕之外的藝術
史雲頓的藝術實踐遠不止於電影。她的行為藝術作品《The Maybe》已經成為一個不定期、不預告的活動,繼倫敦首演後,又相繼出現在羅馬的巴拉科博物館(Museo Barracco)(1996 年)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2013 年)。她還涉足策展工作,於 2019 年在光圈基金會(Aperture Foundation)策劃了一場受《美麗佳人歐蘭朵》啟發的攝影展。她與法國時尚史學家奧利維耶·塞拉爾(Olivier Saillard)的合作,產生了一系列備受讚譽的行為藝術表演,利用服裝來探索記憶和歷史。這些活動並非「副業」,而是一個完整藝術計畫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這個計畫中,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被刻意模糊了。
酷兒感性
2021 年,史雲頓澄清說她認同自己是「酷兒」(Queer),並解釋說,對她而言,這個詞關乎的是「感性」(sensibility),而非「性」(sexuality)。這種認同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她一生的事業。從這個意義上說,「酷兒」意味著遊離於僵化的類別之外,質疑規範,並將「流動性」作為一種存在狀態來擁抱。這是一種貫穿她職業生涯各個方面的感性,從她雌雄莫辨的美學和跨越性別的角色,到她的合作方式和對傳統明星制度的蔑視。
「進行中」的對話:作為鮮活實踐的藝術
史雲頓關於合作與持續創作的哲學,將在阿姆斯特丹電影博物館舉辦的「蒂妲·史雲頓——進行中」(Tilda Swinton – Ongoing)大型特展中得到最完整的體現。該展覽從 2025 年 9 月持續至 2026 年 2 月,它不被定義為一次「回顧展」,而是她的思想與友誼的「鮮活星群」,聚焦於她作為共同創作者的積極角色。
史雲頓邀請了八位她最親密的藝術夥伴來創作新作或展示現有作品。這些合作者包括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盧卡·格達戈尼諾、喬安娜·霍格、德瑞克·賈曼、吉姆·賈木許、奧利維耶·塞拉爾、提姆·沃克(Tim Walker)和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這些作品都極具個人色彩,探索著記憶、自然和友誼的主題。展覽的亮點包括:與喬安娜·霍格共同重建她 1980 年代的倫敦公寓多媒體裝置,盧卡·格達戈尼諾的新短片和雕塑,以及提姆·沃克在她蘇格蘭的家中拍攝的一組照片。在與奧利維耶·塞拉爾合作的為期數天的表演中,史雲頓將為她個人收藏的服裝、電影戲服和家族傳家寶注入生命。這次展覽是她信念的實體化身:藝術不是一件靜止的產物,而是摯友間一場鮮活的、呼吸著的對話。
永遠「進行中」
蒂妲·史雲頓是一位由悖論定義的藝術家:擁抱反叛的貴族,成為商業鉅片巨星的前衛繆思,過著極度私密生活的公眾偶像。她的職業生涯是對一種絕不妥協的願景的有力證明,證明了在不犧牲絲毫藝術完整性的前提下,完全有可能游刃有餘地立足於電影工業的頂峰。
她畢生事業所依賴的,並非單一的野心,而是由深厚、持久的創意關係所組成的星系。當她籌備著「進行中」特展,並準備在 2026 年重返倫敦舞台,再次演繹她 1988 年的角色時,我們便清楚地看到,她的職業生涯沒有終章。存在的,只有探索、對話和重塑的持續過程。
蒂妲·史雲頓留下的遺產,不僅在於她扮演過的那些角色,更在於她參與這場「遊戲」的革命性方式。她不僅僅是在電影行業取得了成功;她從根本上拓展了我們對「表演者」的理解,鞏固了她作為同代人中最獨特、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的地位。

